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5|回复: 1

《 黄帝内经》古针法精要

[复制链接]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发表于 2015-10-12 16: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刺法

  《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故刺法: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
概述:三刺是将皮内、皮下、分肉间分为浅、中、深三层进行针刺的方法。
目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谷气(正气)。
  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


                                                                   五刺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

  1、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此肺之应也。”半刺是浅刺快出、不伤肌肉的刺法。适用于肺系疾病。

  如邪袭肺卫,发热咳喘等症。因刺入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治疗小儿疾病常用此法。

       【方法】

       半刺的操作是“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如拔毫毛的一种刺法,主要作用是宣散浅表邪气。因肺主皮毛,故半刺与肺相应。

  【临床应用】

    主治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疾患及某些皮肤病,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等证。

  2、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是多点散刺出血,形如豹纹的刺法。适用于心系疾病。如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




        【方法】  豹文刺法是以穴位为中心,在经穴周围数针齐下散刺之意,刺时要使其入于脉络而出针后见血,因刺后出血点多如豹文,故称豹文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放血的方法。因心主血脉,豹文刺可泻经络之血,故与心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宣散血络壅滞之邪,治疗心经积热,诸疮肿毒,麻木不仁等证。




  3、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关刺是在关节肌腱附近针刺的刺法。适用于肝系疾病,如筋痹证。针刺时注意勿伤脉出血。

  【方法】

    关刺法操作要求是“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因多取关节附近肌腱的穴位直刺之,故称关刺。由于直刺于筋,进针深,所以针刺时要慎重勿使出血。肝主筋,主刺主治筋病,故与肝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筋痹、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等。

  4、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针刺时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再分别向两旁斜刺,形如鸡足。适用于脾与肌肉疾病、痹证。



 【方法】

    合谷刺法是在肌肉丰满处进针后,先将针直刺入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再向两旁针刺,使针痕成鸡爪形;也有取三根针,一针向下刺,另两根针交叉刺入两侧,成鸡爪形,同时留针。因这种刺法的针向三方面而行,有合分肉溪谷间的邪气一并泻之的作用,故称合谷刺。本法刺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与脾相应。

  【临床应用】

    合谷刺主要治疗肌肉疾患,如肌肉痹痛、痉挛、强硬。



5、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输刺是直刺、深刺至骨的刺法,适用于肾与骨骼疾病、深部疾病。


    【方法】

    输刺法的特点是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骼,以治疗骨的疾患为主。因肾主骨,故与肾相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骨痹、骨刺、软骨炎、骨蒸、骨软等。












                          九刺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及应用九种不同的刺法。  内容九刺包括: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和焠刺。  
                          焠刺
      “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素问·调经论》称“焠刺”;唐代王冰注:“焠针,火针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此指烧针后再刺。燔也是火烧的意思,故《针灸大成》卷四说“火针,一名燔针”。但《类经》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灵枢·经筋》治痹,多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
  方法

    “焠刺者,刺燔针则以痹也。”焠,火灼之意。燔针,即火针,是用烧红的针,迅速剌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焠刺的操作是先在患处皮肤消毒,左手固定所取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然后立即退出,随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临床应用

    焠刺法,主要用于治疗瘰疬和疖、痈、疽、皮肤病及风寒湿痹等证。


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巨刺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巨”字有可能是“互”字的传写错误。《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病取右经腧穴,右病取左经腧穴。
   《内经》还有一种与“巨刺”类似的刺法“缪刺”。缪刺在取穴上与巨刺相同,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取穴,但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故九候之脉象没有出现病脉,这时就适宜用缪刺法。《素问·缪刺法》中详论缪刺法,取穴以四肢末端井穴为主,视其络脉,出其血。并说:“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缪刺。”《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方法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巨刺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倾移,上下互调而采用的一种选穴针刺方法。巨刺时,一般在与患侧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部位取穴和针刺。另外,《内经》所载缪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经,而缪刺是刺其络。一般而言,巨刺法为,左侧有病,取右侧的经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的经穴。缪刺法:取各有关的经脉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为阴阳之大络)及皮肤部出现郁血的络脉。

  临床应用

    巨剌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头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缪刺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等。

                             毛刺

     “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毛刺浅刺在皮毛,故称“毛刺”。以往用鑱针,现代临床上所用皮肤针、滚筒刺等工具,也是在毛刺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治疗范围也有扩大。  

  方法

    “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是以针浅刺皮肤的一种刺法,现代用皮肤针。刺时宜如雀之啄食,连续轻叩,根据病变大小,反复刺至皮肤轻度充血即可,不要使其出血。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慢性病和皮肤病,如头痛、高血压、近视、痛经、肋间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着痹、扁平疣、斑秃等。

大泻刺

   “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除泄出的意思,大写刺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的刺法。故称大写刺。  

  方法

    “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是以针代刀,切开引流,破痈排脓的刺法。目前已为外科手术刀所代替。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脓肿的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泻水等

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分刺是指针刺直达肌肉部的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肌肉。《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肉,调之分肉”,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调其经气。  
  方法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肌肉之间,以治疗肌肉病变的一种刺法。由于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分肉,故称“分刺”。其操作方法是将针深刺入肌肉之间,使之得气。此外,用圆针揩摩分肉,也属分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肌肉的痹证、痿证,如肌肉萎缩、痉挛、肌纤维颤动、肌筋膜炎、肌肉外伤等。

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络刺是浅刺体表瘀血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又称刺络,多用于实证,热证。《素问·调经论》指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放血法,如三棱针、皮肤针或滚筒重刺出血法等均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拔罐法”是在本法基础上再结合拔罐法的方法。  

  方法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也。”是浅刺体表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方法。又称“刺络”。工具有三棱针、皮肤针等,具体针刺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束刺法等。

  临床应用

    一、清热泻火: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实热内结之急证、中风、中暑等。

    二、祛瘀除痹:用于治疗外伤、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活动障碍、肢体麻木等。

    三、开窍通闭:急救复苏。

    四、拔毒消肿:治疗各种毒热内结之症,如急性乳腺炎、腮腺炎、急性结膜炎、虫蛇叮咬等。


                        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经刺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如瘀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变,并单独取用病经的腧穴治疗,故称经刺。  
  方法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经脉有病,可出现瘀血,硬结、压痛等结聚现象,索而刺之,可通调经气。因其直刺大经,又是依经络取穴的方法,故称为“经刺”。

  临床应用

    经刺主要是在患病本经取穴,治疗经络之间结聚不通病证,如疼痛、硬节、瘀血、瘙痒等证。取穴时常随病之所在,如腕痛取阳池、外关;胃痛取中脘、下脘等。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6: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道刺


   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远道刺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有刺六腑的输穴治疗六腑病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还明确指出“合治内腑”。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方,内腑有病而取合穴施治,故“病在上,取之下”。此外,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相隔已远,故称远道刺法。
  远道刺临床颇为常用,如胃病取足三里,胆病取阳陵泉,肠病取上巨虚、下巨虚等。从广义上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证,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称远道刺,如头痛取太冲、至阴,齿痛取合谷、内庭等。  
  方法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远道刺是一种病患在上,取穴在下,上病下治,引而竭之,以治疗腑病的配穴方法。后世医家则把下病上治,内脏病取肘膝以下穴位,也称为远道取穴法。

  临床应用

    远道刺法临床应用上相当广泛,由于其有以旁治中,以上治下,以下治上的特殊作用,所以不仅可治疗腑病,而且可治疗脏病,头面身形诸症。如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阴郄治心绞痛,长强治癫痫,疳四缝治泔积,内关治胃痛等。

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输也”,是五脏患疾时的针治方法。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关节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灵枢·寿夭刚柔》说:“病之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即取四肢荥、输穴以治五脏病,《素问·咳论》的“治藏者,治其俞”也属于输刺范畴。因突出针刺本输穴和背俞穴的作用,故称为输刺。
  方法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输也。”输刺,是刺诸经荥输、脏输的一种配穴刺法。“诸经”为十二经脉之称。“荥输”是指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穴。“脏输”是指背部的五脏之俞穴。操作时应外取手足之荥输,内取背部之脏输,内外配合针刺。

  临床应用

    一、治疗脏腑病:五输穴是人体经络之气上下出入的部位,有其特殊功能;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配合起来应用,对脏腑病证有特殊疗效。如肺病咳嗽取鱼际、太渊配肺俞。

    二、治疗全身性疾病:可结合辨证,选穴配伍。



                        十二刺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之意。刺法有十二节要,故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十二刺包括: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和赞刺。  

                        浮刺

  《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斜针浅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方法】

    操作时要入针浮浅,斜刺浅层肌肉,因针不直入而浅浮于肌表,故曰浮刺。浮刺和直刺不同之处是直刺为提起皮肤横进行针,而浮刺则不用提皮肤,可直接将针斜行刺入。现代腕踝针刺法与之相近。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浅层肌肉的病证,如肌肉拘急、肌肉麻木、皮肤疾患等。
                          
                          短刺

    《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说明:适用于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方法】

    进针时要边摇动,边插入,直深刺至骨部,近骨时上下提插,如摩刮骨骼一样。短是接近的意思,因刺深近骨,故名短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骨痹、骨软、骨蒸等。

                             输刺

    《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垂直刺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本法是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用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方法】

    输,有“通”的含义,其法是先将针垂直刺入穴位深处候气,得气后将针慢慢退出,深刺而慢退意在从阴引阳,输泻热邪。

  【临床应用】

    多用于治疗实热证,如外感热病、经络中实邪等。

直刺

    《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沿皮刺或横刺。本法进针较浅,适应于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方法】

    先挟持提起穴位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入。特点是沿皮进针,浮浅而行。近代多称为“沿皮刺”或“平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寒气外袭肌表引起的头痛、肌肉酸痛、皮肤病、麻木不仁等。

扬刺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说明:《黄帝内经太素》“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本法适用于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从扬刺法而来。  
  【方法】

    先在穴位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宜浮浅,不可过深,使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故又叫“局部五针法”。皮肤针中之梅花针就是本法的演变。

  【临床应用】

    主治寒气稽留肌表引起的范围较大的痹痛、麻木不仁等。多用于神经性皮炎、股外侧皮神经痛、腱鞘囊肿等。

齐刺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正中先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三针集合,又称三刺,适于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方法】

    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得气后再施补泻手法。

  【临床应用】

    主治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痛痹,本法有加强针感及局部刺激量作用,适用于腰部及四肢的肌腱痹痛、肌肉痹痛及软组织损伤、震颤麻痹、面瘫、肩周炎、腱鞘炎、痛经、失语、吞咽困难等。

恢刺

  《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方法】

    先在患病肌腱处直刺进针,也可以斜刺进针,并让患者升举活动肌肉,同时捻转提插针体,使筋肉拘急松弛,功能得到恢复。本法多方向刺其肌腱,并捻转、提插针体,结合活动肢体,因本法多向透刺,能扩大针感影响,故称恢刺(恢,古作“大”解),或称“多向刺法”。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筋痹、肌腱拘紧、活动受限、疼痛等,也可以治疗腱鞘囊肿、肌腱损伤、关节炎等。

报刺

   《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疗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患者所报之处,施行手法后,询问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再于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报刺”,即出针后复刺。本法适用于游走性病痛。  

  【方法】

    报,有“报告”及“反复”二种含义。先根据病人所报之痛处直刺入,施行手法后,再用左手循按上下另寻压痛点,拔针再刺,如此反复刺其阿是穴,以求有针刺感应为目的。感应不至可再三刺之,故称报刺。本法和目前间隙运针法类似,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而后者是留针过程中反复针刺。

  【临床应用】

    报刺法广泛应用于有压痛点或没有固定疼痛部位的疾患,如游走性疼痛、肩周炎、关节炎、胃痛、牙痛等,还可用于处理滞针。

赞刺

   《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适用于痈肿、丹毒等症。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五刺中的豹文刺都是放血刺法,只是归类不同。
  【方法】

    将针直入直出,对准病灶部多次针刺、浅刺使其出血为度。赞,佐助;这种刺法有助于痈肿的消散,故名赞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痈肿、外伤瘀血、皮下血肿、皮肤病等。

傍针刺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而刺,故称“傍针刺”。该法多用于压痛明显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病症。本法与齐刺相似,都有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临床上可以相互参用。  

 【方法】

    先在所取腧穴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使两针并列,故名傍针刺。

  【临床应用】

    主要用治疗痛痹,如风湿性肌炎、软组织损伤、神经性头痛等。

阴刺

   《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左右两侧同名穴位同用。如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近代临床上,本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方法】

    操作时要取左右两侧穴位同时进针(主要是指阴经穴),左右并刺有加强针感,提高疗效的作用。因针刺阴经之穴以治阴盛寒厥之证,故名阴刺。

  【临床应用】

    多用于治疗阴盛寒厥之证,主要选用手、足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以治疗各种内外杂证。

偶刺



    《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方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又称“阴阳刺”。临床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方法】

    偶刺时先要在前胸和后背,循按寻找压痛点,然后在压痛点或疼痛的部位前、后同时针刺,其特点是前后对偶而刺,故称偶刺,又称“阴阳刺”。以后,偶刺又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成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配穴法。

  【临床应用】

    本法是治疗胸腹腔内脏疾患的常用配穴针刺法。
   
                          导气法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导气法是入针和出针速度均匀缓慢的针刺法,本法与“疾而徐”、“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针刺法大不相同,它即不能称泻法,也不能称补法,而称“导气法”。导气也是调气的方法之一,此法用于“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相逆也”。气机逆乱,当引导与调节气机恢复正常。《灵枢·邪客》说:“辅针导气,邪得淫泆,真气得居”,导气之法可使邪气(逆乱、郁结之气)散溢,真气(经气)得以通畅,不致产生经脉瘀阻现象。相当于近人所称“平补平泻”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4:59 , Processed in 0.32368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