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暖花开 于 2015-10-19 16:09 编辑
腹针中腹部的经络系统
在腹针中调节外周的经络系统是形象酷似神龟的全息影像,中心部位是神阙穴,头顶部是中脘穴,尾部是关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伸的边端是大横穴,两上肢以滑肉门为起点(肩部),向外向上5分为上风湿点(肘部),平行向外1寸为上风下点(腕部)。两下肢以外陵穴为起点(髋部),向外向下5分为下风湿点(膝部),大巨穴平行向外1寸为下风下点(踝部)。商曲穴为颈部,四满穴为骶尾部的始端(见图1)。
图1以脐为中心的神龟图
在腹针中调节内脏的经络系统是八廓系统。八廓系统以后天八卦为依据,据《灵枢 九宫八风》篇记载,八卦中离为火,四方所主南,与五脏相应为心;坤为土,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西南,与五脏相应为脾;兑与乾为金,四方所主兑为西,五脏相应为肺,乾为西北与脏腑相应为小肠;坎为水,四方所主北,与五脏相应为肾;艮为山与中心土相应,四方所主东北,与脏腑相应为大肠;震居东为木,巽亦为木,震为四方所主东,与脏腑相应为肝;巽为四方所主东南,在脏腑相应为胃。
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腹针的八廓系统。其中中脘为火,为离,主心与小肠;关元为水,为坎,主肾与膀胱;左上风湿点为地,为坤,主脾胃;左大横为泽,为兑,主下焦;左下风湿点为天,为乾,主肺与大
图2 腹针八廓系统
肠;右上风湿点为风,为巽,主肝与中焦;右大横为雷,为震,主肝胆;右下风湿点为山,为艮,主上焦(见图2)。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对内脏的平衡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腹针的手法特点
“前面深似井,后面薄如饼”。位于人体前面的腹部,从解剖结构上来分析,既有不同深浅的肌层,又有内涵于腹腔里的脏腑;在腹壁中既有动静脉,又有不同的神经走行,构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为运用腹针疗法治疗疾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腹针疗法治疗不同的疾病奠定了理论依据,故言前面深似井。这充分说明了选择腹部,创立这一新的系统,创立新的疗法,有其客观的理论依据,也决定了腹针疗法在刺法上有别于其他的微针系统。而位于后面的背部腧穴经脉,从解剖结构上来说,仅在深浅不同的肌肉之中,故言后面薄如饼。
刺至病所。腹针在治疗疾病中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它的手法特点相关,即“刺至病所”。“刺至病所”所引起的感传,多为隐性感传。在针刺的手法上,与传统的针刺方法不同,不要求患者有酸麻胀感,针刺的部位相对也较浅,患者感传的现象多无明显的向病性或循经性,以无规律的多向性的感传为其特征。例如:笔者曾治一位腰痛病人,仰卧时双下肢不能伸直,用腹针的针刺方法,取气海、关元、气旁(位于气海穴旁开0.5寸)、天枢、外陵后,患者感觉自神阙穴以下有一股如潺潺流水似的濡润之气,犹如瀑布般的向下肢涌动,此时再让其伸直双下肢,腰痛症状不再发生,针3次后痊愈。以后在临床上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临床疗效均好。
除此之外,用腹针疗法治疗疾病,能否达到“刺至病所”,还同针刺的深浅有关。笔者曾治疗一腿痛的病人,按照薄氏取穴方法,取气海、关元及双侧气旁、外陵、大巨。针后既没有前者的感觉,腿痛也没缓解,病人反而感觉下肢发沉,此时笔者将针向上提起至皮下,重新感悟手下的感觉,针下有抵触即收手,此时再让病人活动下肢,病人感觉疼痛有十分明显的缓解。从这一病例中笔者悟出了薄氏腹针机理中所言的多层次结构的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神阙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腹针时气至病所的趋病性,表现在感传向患病的脏腑在神阙与脏腑这个内脏封闭系统之间的调整。当脏腑之间的调整有序后,再由脏腑之气对局部进行再调整。
人体的组织结构的对称性,经络与肢体表面结构的一致性。薄氏腹针神龟图的设计,基本符合这一特点。在临床试验中,神龟图所代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均要求特别的准确,不能差之毫厘。在传统针灸中,有这种说法,“宁失其穴,不失其经”,要求对经络的循行走向掌握的十分准确。而在腹针中,取穴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有自己的一套分寸方法,特别是每个腧穴所代表的体表投影位置一定不能错,如果位置不对,临床疗效就不好。
笔者在临床中感悟到,每个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解剖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果我们在针刺过程中,学会调整的方法,亦可弥补这些变异。那就是用薄氏三角针、三星法、梅花刺进行调整,每每见效。然而,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在神阙穴周围确实存在着一个值得人们探讨的神阙调控系统。
腹针在刺法上具有痛苦小的特点。腹针的刺法,采取细针浅刺,并根据病人腹壁的薄厚选择用针,针刺的深度均在脂肪层,在筋膜上,未达肌层,比一般传统针刺的深度要浅,加之在操作过程中无须寻找沉、涩、紧的感觉,刺激的强度相对来说较轻,因此患者所受的痛苦相对较小,故被薄氏称之为无痛疗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治疗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痛苦,腹针疗法提供了这种可能。
腹针理论认为:神阙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腹部的神阙经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既能调节外周,又能调节脏腑。故此临床多治疗慢性病、久病、内伤性疾病。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在进行传统针灸治疗效果不好时,大多采用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不明原因的偏身麻木、运动神经元病、高血压性眩晕、骨关节病,往往以气虚为主的病症为多,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腹针疗法有自己的理论依据,有自己规范的取穴和针刺方法,有自己临床的适应证等,又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但作为一种疗法,总会有它的局限性,在其针刺方法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道共同探讨,使腹针疗法得到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