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足常乐 于 2015-10-29 16:50 编辑
慢性萎缩性胃炎 (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颜色呈灰白色、以白相为主、黏膜变薄、血管透见等,有如草木之萎,实乃正气虚馁的镜下表现。在当今社会 CAG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展模式为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研究表明胃黏膜活检 CAG 检出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1978 年,WHO 将 CAG 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表明 CAG 已成为极受医学界重视的一个疑难杂证。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萎缩性胃炎实施早期干预治疗,阻止其发生癌变或使其逆转为正常,对降低胃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 CAG 属于中医“嘈杂”、“胃胀”、“胃脘痛”、“痞满”、“胃痞”、“呃逆”等范畴,中医药治疗CAG 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 CAG 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可以逆转或阻断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因此积极运用中医药治疗 CAG 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中医药治疗 CAG 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新世纪《中医内科学》( 第 2 版) 将 CAG 归为“痞满”的范畴,并提出 6种辨证分型: 属“实痞”的有“湿热阻胃”、“饮食内停”、“痰湿中阻”、“肝胃不和”; 属“虚痞”的有“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这与文献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以及气候、患者体质差异的不同及临床收集的病历数、分型依据不同,中医学对CAG的分型种类繁多。大多数医者认为CAG 乃因脾胃虚弱所致。有关研究认为脾主升清,运化水谷,以升为健;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两者一升一降,相辅相成,治疗坚持“气以通为顺,胃以喜为补”的原则,胃病不论寒热虚实,“滞”为其典型病理特点,寒则凝滞不通,热而壅而不降,实而壅滞不通,所以“通”是胃病治疗的关键。曹雪枫认为热毒血瘀为主症,清热解毒药具有调整机体防御机制。有学者认为胃为戊土,属腑,以通降为顺,然其受纳、腐熟,全靠肝的疏泄条达。从病理上看,肝木过盛可乘脾伤胃,即“肝木乘土”,而肝木过弱也不能疏通脾胃,使受纳、腐熟受阻,因此陈老的治则为疏肝运脾。有学者则认为CAG 病机的关键是虚、滞、热、瘀,董老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以通为补,治在通降。王丽娟等按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进行治疗: 肝胃不和型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止痛; 胃阴不足型治以滋养胃阴。李明报道运用中医辨证结合辨病治疗 CAG 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 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健脾和胃; 胃阴不足型,治以养阴清热; 脾虚湿热型,治以清热祛湿、健脾和中。钟利国辨证治疗 CAG,脾胃虚寒型治以温中健脾益胃; 肝气犯胃型治以疏肝理气; 胃阴不足型治以养胃生津; 湿热中阻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化瘀。顾庆华将本病分为湿热阻中、胃失和降型,脾气虚弱、中焦气滞型,胃阴不足、濡降失司型,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型,各证型经治后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均超过 70%。乔樵认为肝胃气滞型,初多为实证,多以肝气犯胃为主。症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吞酸、胃纳减少,或有烦躁易怒,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李春婷等认为萎缩性胃炎从血论治,胃络血瘀型: 若胃气壅滞或肝胃气滞,气滞日久,影响血行,可致血瘀内停,症见胃脘胀闷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出、拒按或见吐血、便黑、甚至纳谷锐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贾建华等认为脾胃虚寒型多见: 本病若病久不愈、胃阴过耗、阴津枯竭、阴损及阳,由热专寒而为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喜按喜嗳、食后胀闷、便溏乏力、四肢酸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蔡春江认为浊毒为患型: 患病日久,积湿成浊,积滞化热,蕴热入血而为毒; 毒热伤阴耗血,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司,水温痰饮食积不化。故临床辨证施治中,要执简驭繁、临证兼顾、疏而不漏,可谓匠心独具。 临床自拟方治法 益胃养阴法诸多医家认为久病伤阴,胃乃后天之本、喜润恶燥,临床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长期久病,易耗损胃阴,从而表现出胃燥便干、口渴欲饮、口臭口苦,故治疗多以养阴活胃。桂平自拟养阴活血方,用生地、白芍、麦冬、北沙参、甘草等养阴益胃,用当归、何首乌、丹参、鸡血藤、虎杖、三七等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祛瘀生新,临床疗效颇丰。余天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药用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芍、乌梅、沙参、茯苓、归尾、薏苡仁、莪术、三七粉,总有效率为 84. 38%; 对照组服用维酶素,显效 5 例,有效 12 例,无效 13 例,总有效率为56.67% 。戴明等报道使用养阴活胃合剂,药用芦根、茯苓、阿魏等,总有效率为 96. 7%; 对照组服用胃复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86. 7%,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活血温中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有久病多瘀的表现,胃镜下观察,很多患者表现为镜下血瘀,其中一部分患者则兼带恶寒,其寒则血凝,离经之血便发为瘀血,治则以活血化瘀、温中健胃,临床医家邓文方中使用三棱、莪术、丹参、赤芍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以桂枝、良姜等温中暖脾、通阳化气; 以白术等益气通络、健脾利水; 用生大黄等攻积导滞; 以法夏、川朴等化湿散结消痞; 用鸡内金则健胃消食,具有保护胃黏膜功用。而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丹参有抑菌、抗炎解热、调节免疫机能和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作用; 赤芍有镇痛、抑菌作用; 鸡内金能使胃液分泌量及胃酸增多,胃运动机能增强,加速排空作用; 良姜能提高胃酸排出量; 大黄有促进排便、利胆、扩张血管及抗菌作用。 健脾活血法 藏象学说谓之脾胃乃相使相生之脏,同为人身之后天之本,脾健则胃运,临床医家对于治疗胃病,多兼顾脾脏之能。孟胜喜基本方: 白术、茯苓、三棱、莪术等。使用时可随症加减,使脾胃健运、升降协调、气血畅通、祛瘀生新。黄开英应用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麦门冬、沙参、砂仁、扁豆、赤芍药等,并与维酶素片、猴头菌片组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9.1%,对照组为 61.35%; 胃镜病理学检查: 治疗组治疗胃腺体萎缩总有效率为 91.3%,肠上皮化生为 89.3%,异型增生为 93.5%; 对照组治疗胃腺体萎缩总有效率为 90.3%,肠上皮化生为 87.1%,异型增生为 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袁玉红自拟胃乐散丸剂,药用党参、黄芪、白芍、半夏等共碾细末,制成丸剂,治疗 128 例中,显效 76 例,有效 46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为 95.3%。郑春荣自拟补胃活血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 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 ,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李昊自拟养胃活血饮,治疗 30 例,总有效率为93.3%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健脾活血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利于胃黏膜修复和再生以及腺体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的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