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5-11-2 16:34 编辑
患者年龄 20 ~65 岁,中位数 51 岁。病程 1 ~24个月,中位数 15 个月。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椎体及相关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目前有年轻化趋势,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重者可出现猝倒,伴有头痛、呕吐、颈肩部不适、视物模糊、耳鸣、失眠、心慌、出汗等症状,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
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脊柱病学》中的“寰枢关节紊乱”诊断标准制定以下诊断标准: ①眩晕并在转头或体位改变时诱发加重,伴枕部不适感、恶心、呕吐等。②颈部检查寰椎横突或枢椎棘突偏移,且寰枢椎旁有肌肉紧张或压痛。③颈椎活动受限。④旋颈试验阳性。⑤颈椎张口位 X 线片显示寰枢椎有解剖位移改变,寰齿间距大于3mm; 侧位 X 线片显示寰椎“四边征”或“三边征”,枢椎“双边征”或“双突征”71 - 83。⑥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有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病程 1 ~ 24个月; ③年龄 20 ~65 岁; ④同意参与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颈部肿瘤、颈椎骨折移位、骨质疏松症、齿状突有偏心方向生长、椎体先天性畸形、椎板融合先天性畸形者; ②合并梅尼埃病、三叉神经痛、眼源性眩晕、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者; ③严重外伤致寰枢关节前间隙超过 3 mm 者; 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以下疗效评价标准。①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X 线片检查示寰枢关节脱位矫正,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②显效: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X 线片检查示寰枢关节脱位基本矫正,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③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X 线片检查示寰枢关节脱位未矫正,仍无法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④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X 线片检查示寰枢关节脱位未矫正,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和生活。
治疗方法:采用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
腹针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取中脘穴、关元穴、双侧商曲穴、双侧滑肉门穴123 - 125。针刺穴位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后,用直径 0.22 mm、长 25 ~40 mm 的一次性腹针专用针灸针,避开血管、毛孔,轻缓刺入,行轻捻转手法。针刺深浅根据病情而定,病程较短、邪在表者,针刺天部即浅刺,针刺深度 5 ~12mm; 病程较长但未及里、邪在腠理者,针刺人部即中刺,针刺深度 13 ~ 20 mm; 病程长累及脏腑、邪在里者,针刺地部即深刺,针刺深度 21 ~ 40 mm。每穴针刺过程中先候气 3 ~5 min,行针捻转使局部产生憋胀感,再行催气手法,每隔5 min 行针1 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d,共 2 个疗程。
龙氏手法:先采用拇指揉法和掌根揉法放松患者枕后小肌群及两侧与寰枢椎相连接肌肉,时间 5~ 7 min。再根据寰枢关节不同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法,旋转式错位选用仰头摇正法,侧摆式错位选用侧向扳正法。①仰头摇正法: 患者取仰卧位、低枕,术者立于床头侧。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并用拇指置于偏移横突后方,使其头向上仰( 仰头≤20°) ( 仰头可使枢椎以下椎体后关节紧闭成“定点”) ,然后转向患侧( 转头≥30°) ,缓慢摇动头部 2 ~3 下; 嘱其放松颈部后,将其头部转至最大角度,同时术者双手稍加向外上方有限度的“闪动力”109 - 113,当听到“喀哒”声时,证明复位成功。②侧向扳正法: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侧。术者一手托住患者颈后并以拇指按住偏移横突隆起处,另一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紧贴其面部,双手合作牵引其头部并将头部渐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当向患侧扳至最大角度时,“定点”拇指不放松,与“动点”手同时做扳、按、牵联合“闪动力”,当听到关节弹响声或术者拇指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时,证明复位成功109- 113。复位结束后,重新触诊双侧横突、关节突,如关节复位不完全,可重复复位 1 次,方法同上。每日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2 d,共 2 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