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11-3 16:50 编辑
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2个月;其中不伴先兆型偏头痛者40例,毒素性血管病10例,丛集性头痛5例,毒素性血管性头痛l例。头痛特点:多呈胀痛、钝痛、搏动性痛、跳痛,严重的伴恶心呕吐,都经各种相关检查排除脑部肿瘤、癫痫、损伤及五官科疾患,本组病例均符合1998国际头痛学会(IHS)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主穴:颞三针(患侧) 定位:颞I针:耳尖直上入发际二寸半处;以颞I针为中点,向其同一水平线前旁开一寸为颞Ⅱ针,向其同一水平线后旁开一寸颞Ⅲ针。 针刺方法:针尖与穴位呈现15一30度角,向下沿皮平刺1.5寸左右,使其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整个头部为度。 配穴:上星、头维、风池、太阳(均取患侧)、外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太溪(均左右交替)、阿是穴。一般选择6一8个穴位。 电针疗法,采用G一6805治疗仪,断续波,耐受量,每次通电20一30分钟。 采用以上方法,每天l次,10次为一个疗程,间隔3一5天进行第二疗程,二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l)头痛消失,能正常参加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追踪三个月末见复发者为痊愈;(2)头痛消失,但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后仍有轻度头痛者为显效;(3)头痛减轻,但脑力劳动或/和体务劳动后斗、痛如前者为有效;(4)头痛末见好转或加重者为无效。 经治疗,痊愈4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80%,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刘XX,女,52岁,教师。反复发作性右侧头痛四年,发作时眼前有火星闪动,眼眶、颞部感博动性刺痛,伴恶心呕吐,有时持续数小时,发作后精神疲倦、思睡,经服止痛药疗效不佳,来我处就诊后,经用上法治6次后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又治疗6次,随访三个月末见复发。 目前西医对血管性头痛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系颅血管神经引起,和血液中多种活性物质有关,发作开始为颈外动脉分枝的扩张,搏动增强而出现头痛。近来认为与5一羟色胺代谢率乱有密切关系、西医所用镇静剂、止痛药物治疗能减轻症状,但不能阻止本病的周期性发作,这是西医的局限所在。 颞三针位于头颞部,其中第一针通过率谷及角孙穴,前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后者为手足少阳之会;第三针一通过手足少阳、阳明之会的悬厘穴及足太阳、少阳之会的曲鬓穴;第三针位于天冲穴附近,该穴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正是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胆经正好位于此而肝和但相表里,针刺这组穴位,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潜阳,清肝泻胆,鼓舞少阳生发之机。笔者所选6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证型多数属肝阳上亢夹少阳风热,因此通过针刺“颞三针”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