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29~71岁,平均(52.3±8.6)岁;病程35~152d,平均(78.1±15.8)d。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②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③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指标。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失眠的诊断标准。①几乎以失眠为唯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③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④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如果失眠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90岁者;③知情同意,并能够严格遵照治疗要求者;④未使用辅助睡眠类药物者。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治疗期间使用辅助睡眠类药物者;③不能配合针刺治疗者;④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失眠者;⑤伴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者;⑥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 治疗方法:采用智三针治疗。取穴: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操作方法:使用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穴位皮肤用75%乙醇常规无菌操作后进针。平刺达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直至患者觉局部酸胀,留针30min,期间每隔10min行针1次。 辨证加减及疗程:兼有肝阳上亢者加行间、侠溪;兼痰湿中阻者加中脘、丰隆;兼肾精亏损者加肾俞、太溪;兼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4个疗程。 原发性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病范畴。“不寐”一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老人血气衰,……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后世医家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大量论述,但核心内容不离调神。张景岳对此进行了概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景岳全书·不寐》)睡眠和觉醒是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源于脑髓,神统摄于心,关乎五脏,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