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0岁,平均46. 32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3a。全部病例均为经封闭治疗复发或无效的慢性腕管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桡侧三指半麻木、疼痛或有夜间麻醒史腕掌屈试验(Phalen征)为阳性,止血带试验为阳性。均无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和难以控制的糖尿病等。 治疗方法:仿中医“九针”中的被针,仅保留尖端部分的单边斜刀,用2 mm直径的克氏针稍加磨制即成,刀与针身呈约45°角,刀长约3 mm。 施术要点:①赴针点:位于掌长肌腱尺侧缘和远侧腕横纹的交点与环指近端尺侧缘的连线上,距远侧腕横纹1一1. 5 cm处。②麻醉:局麻用1%盐酸利多卡因4 ml,兑入0. 05mg肾上腺素。麻醉层次限于屈肌支持带以浅。注药后往往可诱发出原有神经卡压症状若局麻药误入腕管内,则原有的麻痛消失而出现正中神经麻醉,应中止治疗。体会组织层次的方法是在针头刺入过程中时时横摆针尖,若刺入韧带,因阻力增大,针尖摆动会受到限制。③切割:用小铍针从进针点垂直刺入皮下,缓慢进针,并在进针过程中时时横向摆动针尖,体会针尖位置,达腕横韧带时,针尖可沿韧带表而较大幅度摆动,刺入韧带则阻力明显增大。刺破腕横韧带,沿肢体长轴向远近两端抗阻力切割,注意无阻力勿切割以进针点为中心,针尖纵向摆动式切割长度约3 cm,至出现落空感,寻找不到阻挡切割的韧带,即达到切割要求出针后可向腕管内注入强的松龙或曲安奈德1 ml。术毕,针眼敷盖消毒敷料或创可贴3 d。部分病人在切开韧带时原有症状减轻或消失,继而在手术将结束时缓慢出现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暂时麻醉前者示卡压解除,后者为麻醉药扩散所致。 疗效标准及结果:于治疗1次3月后评价疗效。痊愈:原有症状、体征均消失,手指的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正常;有效:疼痛及夜间麻醒症状消失,但遗留一个以上手指轻微麻木,或原有的手指不灵活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因局麻药进入腕管内而中止治疗;加重: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出现鱼际肌萎缩,手指不灵活。 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经1次治疗。痊愈27例,有效2例,无效2例 无效病例中,1例因术中出现正中神经麻醉而中止治疗,另1例经手术切开证实腕管内有一较大囊肿,神经瘤形成。 典型病例:李某,女,55岁,农民。主诉:左侧手指麻痛时作1年余。曾辗转多家医院,先后按脑血栓、高血脂症等治疗无效。4月前在我院按腕管综合征封闭治疗3次,症状缓解,后因田间劳动复发。2月来麻痛持续,夜间加重,常可痛醒。检查:左手掌而桡侧三个半手指皮肤感觉减退,运动正常;用力指压腕管部,原有麻痛加重,止血带试验阳性,phalen征阳性;颈椎间孔挤压征阴性,臂丛牵拉征阴性;血压16. 8/ 10.4 kPa。诊断:左侧慢性腕管综合征治疗:用小铍针治疗,操作如上述切割过程历时约2 min,术中患者先出现原有症状明显减轻,继而出现正中神经麻醉,约1h后麻醉消失,刀口微痛,当日夜间未再出现手部不适随访6月未见复发,皮肤感觉正常 本疗法的操作关键有麻醉和切割两部分。按上述麻醉方法,术中切割腕横韧带时并无疼痛,可见利多卡因注入韧带浅而的潜在间隙内能够有效麻醉韧带全层,达到麻醉要求,而对管内的正中神经则作用微弱,这对防止误伤正中神经意义重大。 中医“九针”中的铍针两边有刀,便于切开浅表痈脓,未见用于深部组织切割的论述。自制小铍针是去掉铍针针身两边长刀,并改剑头部两边有刀为单边斜刀,靠其背面和两侧的钝性部分,能够在深层组织回旋摆动,清晰感觉所在的组织层次,从而使小铍针能集探针和手术刀于一身,可将刀刀准确送达深部组织,有效松解被卡压的正中神经,适合于腕管综合征盲视下切割松解,解决了该病的微创手术难题。 以往对封闭治疗无效的慢性腕管综合征,多采用手术切开松解正中神经,并强调只有当腕横韧带完全暴露在视野下,才能对其进行充分地、完全地切断。手术入路过程创伤较大,从手术至愈合拆线需l0d左右时间,且有痛性瘢痕等并发症,因而不乏因畏惧手术延误治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