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海拾贝 于 2015-11-14 16:17 编辑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39一69岁;病程平均为3. 38年;放射学分级I级11例,II级31例,Ⅲ级14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中的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痹》的诊断标准。 关节软骨退变和其继发的骨质增生是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 OA )的核心病理改变。在机械性和生物性因素作用下,关节软骨纤维化、溃疡、缺失,软骨下骨的硬化,骨赘形成和软骨下囊变,形成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导致周围软组织应力失衡,后者可加重骨关节退变,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也较好。 X线分级标准: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放射学诊断标准进行分期。0级:正常;I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II级:有明显骨赘,骨关节间隙轻度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软骨下骨质轻度硬化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形成,可波及软骨面,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硬化改变极为明显,关节肥大及明显畸形。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且年龄45 -75岁的患者。 排除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下肢静脉曲张或过敏体质者;(2) 并发病影响到关节者,如牛皮癣、褐黄病等皮肤病或皮肤破损者;(3) 依从性差或不能完成测试者。 治疗方法:所有纳入研究病例行膝关节正、侧、轴位X线片,根据经筋的循行分布,观察筋肉组织挛、急、弛、纵、痿等病理改变情况。检查时遵循以痛为腧和以病灶为腧的方法,结合经筋循行规律及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情况调查表,在膝髌前外敷基础上外加结筋病灶点,每次取2一5点,再应用辨证外敷。足太阳经筋:委阳次、委中次、合阳次、阴谷次足少阳经筋:成骨次,成腓间、腓骨小头足阳明经筋:鹤顶次、髌外上、髌外下、胫骨外髁、胫骨内髁足三阴经筋:阴陵上、膝关次、髎膝间、聊聊次、曲泉次。 骨关节炎是在力学和生物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关节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软骨下骨的降解和合成作用失衡的结果。核心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治疗手段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数治疗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包括内服、外用,主要针对缓解疼痛和软骨保护为主,如应用非甾体、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钠等关节软骨营养药。治疗重点多倾向于生物学方面,而较少关注力学方面的治疗。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三部分构成,关节周围有髌韧带、侧副韧带、交叉韧带等诸多韧带,共同形成膝关节的静态稳定系统。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股薄肌、腓肠肌等诸多肌群,形成膝关节的动态稳定系统。韧带、肌肉、骨关节等共同维持膝关节动静力平衡,以使膝关节在静止及运动中时均处于稳定状态。当关节软骨退变致骨性结构应力不平衡时,引起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等受应力不平衡,引起局部软组织代偿性增生肥厚困,加重软组织应力不平衡,而后者又反过来加重了骨结构应力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 经筋理论渊源: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在连属体系,与经脉结成“筋与脉并为系”的有机联体,可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是人体力学传导的通路,在十二经筋中足三阳、足三阴经筋,途经路线包绕膝关节,因此经筋病变与膝oA的发病尤为密切。在膝oA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筋的重要性及经筋的正常传导过程。 膝为诸筋会集之处,《灵枢·经筋》中有“膝为筋之府”,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肌肉痉挛、粘连或增生肥厚形成结节等都会改变筋“束骨利关节”的作用,使膝关节出现内外应力失衡而发生关节退变。动物实验中,为构建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往往切断交叉韧带或侧副韧带造成关节面应力失衡,筋不束骨的状态而造模,这也提醒我们治疗骨关节炎时要有“骨病治筋”的诊治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