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1-16 16:40 编辑
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5.2岁;病程2 h~3 d,平均1.5 d。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病史:起病急骤,病前常有受凉、受潮或面部受冷风刺激等病史。症状:面颊部动作不灵,口眼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部疼痛、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唾液减少。体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溢泪;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向健侧牵引。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3 d内,均经头颅CT或MRI除外颅内病变所致周围性面瘫,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神经瘤或脑膜炎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亦称为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常因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男性略多见,大多数为单侧性发病,其发生与季节无关,而合理掌握治疗时机是能否治愈的关键。
治疗方法:铍针治疗 常规消毒皮肤,用铍针或手术刀划割患侧口腔黏膜,作斜切口,深0.1~0.3 cm,长1.0~1.5 cm。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摩挤压患侧,用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至血色鲜红为止,注意术后禁食2~3 h,保持口腔卫生,以防止感染。上部病变(额肌、眼肌)割后部(患侧大臼齿对面颊黏膜);中部病变(眼下、鼻旁、上唇)割中部(患侧小臼齿对面颊黏膜);下部病变(口角、下唇)割前部(患侧口角上下犬齿对面颊黏膜);新患割硬块或麻痹区,亦可按经络循行部位划割,一般1次治疗即可。
温针治疗 急性期即发病第1~3天内不采用针刺治疗。自第4天起,使用华佗牌0.45 mm×(100~125 mm)毫针进行针刺,常取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翳风、迎香、颧髎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配穴伴恶寒发热者加泻大椎;露睛流泪较重者加攒竹或鱼腰;耳鸣加取翳风、听宫、耳门、中渚;味觉障碍加廉泉;舌根强硬加金津、玉液;患侧面肌抽动加颧髎、太阳。方法可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迎香、迎香透四白、四白透颧髎、颧髎透地仓等。以上均取患侧,用平补平泻手法,一般留针20 min,同时选取其中4~5个穴位加艾柱温灸。1次/d,15 d为1个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