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9|回复: 1

铍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发表于 2015-11-16 16: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1-16 16:40 编辑

       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772岁,平均45.2岁;病程2 h3 d,平均1.5 d。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病史:起病急骤,病前常有受凉、受潮或面部受冷风刺激等病史。症状:面颊部动作不灵,口眼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部疼痛、听觉障碍、舌前2/3味觉障碍、泪液唾液减少。体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溢泪;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向健侧牵引。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3 d内,均经头颅CTMRI除外颅内病变所致周围性面瘫,排除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神经瘤或脑膜炎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者。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亦称为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常因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本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男性略多见,大多数为单侧性发病,其发生与季节无关,而合理掌握治疗时机是能否治愈的关键。

      治疗方法:铍针治疗  常规消毒皮肤,用铍针或手术刀划割患侧口腔黏膜,作斜切口,深0.10.3 cm,长1.01.5 cm。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摩挤压患侧,用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至血色鲜红为止,注意术后禁食23 h,保持口腔卫生,以防止感染。上部病变(额肌、眼肌)割后部(患侧大臼齿对面颊黏膜);中部病变(眼下、鼻旁、上唇)割中部(患侧小臼齿对面颊黏膜);下部病变(口角、下唇)割前部(患侧口角上下犬齿对面颊黏膜);新患割硬块或麻痹区,亦可按经络循行部位划割,一般1次治疗即可。

       温针治疗   急性期即发病第1~3天内不采用针刺治疗。自第4天起,使用华佗牌0.45 mm×(100~125 mm)毫针进行针刺,常取风池、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翳风、迎香、颧髎 、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配穴伴恶寒发热者加泻大椎;露睛流泪较重者加攒竹或鱼腰;耳鸣加取翳风、听宫、耳门、中渚;味觉障碍加廉泉;舌根强硬加金津、玉液;患侧面肌抽动加颧髎、太阳。方法可为颊车透地仓、地仓透迎香、迎香透四白、四白透颧髎、颧髎透地仓等。以上均取患侧,用平补平泻手法,一般留针20 min,同时选取其中4~5个穴位加艾柱温灸。1次/d,15 d为1个疗程。





100

主题

99

回帖

56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6: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宁静致远 于 2015-11-16 16:40 编辑


物理治疗:

超激光照射  应用日本产HA-2200型激光疼痛治疗仪,先将SG型透镜对准患侧茎乳突孔,紧贴患者皮肤照射7~10 min(照射2 s,间歇4 s),输出功率为80%;然后用B型透镜进行穴位照射,患侧取穴地仓、颊车、四白、阳白、下关等,一般每次取穴2~3个,照射7~10 min(照射1 s,间歇1 s),输出功率为90%,照射时需注意保护眼部。1次/d,15 d为1个疗程。

超短波治疗    应用汕头市医用设备厂生产的DL-C-C型超短波电疗机,额定输出功率为200 W,工作频率为27.12 MHz。将电极分别置于患侧乳突区和耳前区(或健侧面部),先给予无热量治疗3 d,然后采用微热量,1次/d,15 min/次,15 d为1个疗程。

药物治疗   牵正散,源自《杨氏家藏方·卷一》,方药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用法:共为细末,3 g/次,3次/d,共15 d,温酒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初起风邪重者,宜加羌活、防风、白芷等以辛散风邪;病久不愈者,酌加蜈蚣、地龙、天麻、桃仁、红花等搜风化瘀通络。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及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μg,肌注,1次/d,共10 d;地巴唑20 mg,口服3次/d,共15 d。此外,急性期服用泼尼松,30~60 mg/d,晨1次顿服;连续5 d,以后7~10 d逐渐减量。

疗效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痊愈:面部所有肌肉活动功能正常;显效:部分肌肉活动功能可轻微减弱,并有轻微的联带运动;有效:部分肌肉活动功能明显减弱,但是两侧损害程度不对称,无严重的联带运动;无效:面瘫无改善或发生面肌痉挛。全部病例均在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其中治疗1个疗程者18例,治疗2个疗程者7例。临床痊愈17例,占68%;显效:6例,占24%;有效2例,占8%;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面瘫”范畴,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阻痹,使面部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即气滞血瘀,脉络失养。西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病毒感染、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致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进而损害面神经造成面神经麻痹。此外,部分中耳炎、腮腺炎和外伤及颅底肿瘤也可以导致周围性面瘫。其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压迫,促进功能康复。

①铍针是古代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即有记载。该疗法是一种细小神经外的松解术,具有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其作用机制为减压减张,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放血则可祛除毒邪,使淤血务尽,邪去正安,气血恢复通畅。

②针灸治疗以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为主,取风池祛风通络;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皆为足阳明胃经腧穴,针加灸以温经散寒,疏通本经气血,濡润温煦经筋;合谷为治疗面口诸症远取之要穴,针加灸既可疏邪解表,又能和营通络;翳风有疏通经气消肿止痛作用。取太冲平肝熄风,三阴交滋补肾阴,足三里补气血以固本。远近结合,标本兼顾,气血得行,则虚风自息。针刺能广泛刺激面神经分支的走行部位,可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加肌纤维收缩,从而有利于神经功能的迅速恢复。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若急性期针灸刺激能加重面神经水肿而影响其治疗效果,所以针灸治疗宜在恢复期后进行。

③超激光是一种直线偏振近红外线,波长0.8~1.6 μm,功率可达1 800 mW,其红色可见光束的透射人体组织能力可达到7 cm,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轻炎性渗出的速度和程度,减轻充血和水肿,同时具有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及炎性细胞浸润消散的作用,进而可减轻或解除急、慢性疼痛,促进创伤愈合。此外,直线偏光还可调节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④超短波治疗可使血流加速,改善局部微循环及淋巴循环,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清除炎症病理产物,起到控制炎症的作用,对整体也有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加速神经纤维的再生。

⑤牵正散功用为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以祛风化痰,尤其善散头面之风为君。全蝎、僵蚕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全蝎长于通络,僵蚕且能化痰,合用既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又能通络止痉,共为臣药。用热酒调服,以助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直达病所,以为佐使。药虽三味,合而用之,力专而效著。风邪得散,痰浊得化,经络通畅,则喁斜之口眼得以复正。而给予皮质激素,可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及水肿,阻止其变性发展。VitB1及VitB12均为神经营养药,可有效改善面神经的营养状况,尤其是VitB12,可促进末梢神经再生;地巴唑可解除面部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
以上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患者无痛苦及易接受等特点,并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6:12 , Processed in 0.25387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