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5-11-19 16:44 编辑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病理原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称为“肛漏”。肛瘘是临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因其病变部位和病灶深浅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临床根据病位的深浅把位于提肛肌以上的称为高位肛瘘,位于提肛肌以下的称为低位肛楼;根据内口、瘘管、外口的多少把只有单一内口、瘘管和外口的称为单纯性肛瘘,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或瘘管或外口的称为复杂性肛瘘。其治疗方法繁多,究其根本在于处理内口和切开引流,把“古九针”中的镝(鍉)和铍针作为切开工具应用到肛瘘切开引流手术中,是对其治疗作用和治疗范围的延伸。现就其应用于治疗低位肛瘘的机理作一探讨。
镝(鍉)、铍针疗法
渊源远在战国时期,医家就创造了使用九种针具治疗疾病的“九针疗法”, 镝(鍉)和铍针就是其中的两种。镝针:“镝针取法以粟之锐,长三寸半”。《灵枢·九针论》篇曰:“二者,人也。人之生成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镝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气,使邪气独出。”铍针:“铍针取法如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灵枢·九针论》篇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和为痈肿者,故为之治铍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血。”
手术方法 术前备皮,清洁肠道,肛周局麻。探针探明内口,沿探针用热铍针从外口朝内口方向烙割(约400℃)至瘘管开放,暴露完整管壁。先用热镝针(约150℃)点灼出血点止血,再交替使用热铍、镝针烧灼,使创面脱水至干燥,呈褐黄色。重点点灼内口周围邻近组织及管壁。如有2个内口或3条以内瘘管,一并灼刺开放。术后放置京万红油纱条,每日便后清创换药。
机理 肛漏(瘘)与肛痈同属一病,《河腱医学六书》云:“风热不散,谷气流溢,传于卜部,故令肛门肿痛,结如梅李核,甚者乃变而为瘘也。”可见本病多为热证。古人有“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借火力强开其门,使壅结的火毒、痈脓、瘀血、痰浊、水湿等有形之邪直接外泄,同时温通局部经脉,助血气运行,血气行则毒邪随之消散。现代医学认为此疗法的机理类似于电刀,利用高温使局部组织烧伤,使皮肤的蛋白凝固,渐进性变干,使细胞脱水,最后炭化。
优点 具有手术时问短,术时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因其利用高温烧灼使创口炭化,在此过程中达到了止血的目的,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问,减少了出血。
缺点 ①烧伤对伤口及邻近组织损伤较多,伤口肉芽组织修复、生长的过程时问相对延长。②烧伤创面在短期内一般是无菌的,但如未能及时治疗,48小时内细菌即可感染创面。因为烧伤区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明显,渗出液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烧伤创面易形成微血栓,血液循环障碍或丧失血液灌注,局部营养缺乏,为细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不仅影响创面的愈合,又成为烧伤全身性感染的主要病原。③齿线以下的肛管组织由脊神经支配,感觉一分敏感,受到手术刺激后可产生剧烈疼痛,甚至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的痉挛,导致肛门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引起局部缺血而使疼痛加重。④肛管和肛门周围皮内有大量神经末梢和感受器,可感受气体或黏液的刺激,使括约肌收缩,防比其流出。烧伤对肛管皮肤及邻近组织损伤较大,感受器破坏增多,发生感觉性失禁的几率比传统手术大。
常规手术
肛瘘切开引流术患者左侧卧位,消毒骶尾部,采用腰腧穴麻醉(在骶管裂孔处注入1. 5%利多卡因约I5ml}后转截石位。碘酒常规消毒肛周皮肤及肛管、直肠下段,探针探明内口和瘘管走行,沿探针切开瘘管至完全暴露,切除外口并向外延长切口,搔刮并清除管壁和内口的腐败组织及肉芽。如有支管或死腔,则应全部切开搔刮,适当修整管壁。术毕仔细止血,伤口填充凡士林纱条,外用塔纱压迫胶布固定。术后每日紫草油纱换药,直至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