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午养生 于 2015-11-19 16:49 编辑
患者年龄最小12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6天。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考上海医科大学陈颧珠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中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部分可有病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 治疗方法:腹针治疗 (1)取穴:中脘(梅花刺)、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 (2)方法与操作:患者平卧,暴露腹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直径为0.25mm,长度为25 mm的针刺针,按以上穴位所列顺序依次直刺,采用三部法1)候气:进针后只捻转不提插或少提插,停留3一5 min;(2)行气:候气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3)再隔5 min行针1次,使针感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30 min后起针。腹针同时配合TDP腹部照射。 体针:取穴攒竹、阳白、太阳、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翳风、合谷、太冲,按常规手法针刺,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采用腹针为主治疗,急性期7天以后加体针治疗,均每天1次,5天为I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5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痊愈:面部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显效:面部表情基本正常,做极度鼓腮或露齿,闭眼时两侧有轻微的不对称。好转:症状较前有改善,但外观额纹不对称,口角歪斜。无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41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3.3%。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46岁,干部。主诉:右口眼歪斜2天。现病史:2天前开窗睡觉,不慎受凉,次日晨起刷牙觉右口角漏水,右眼流泪,同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左侧,右耳后部胀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诊断:周围性面瘫。治疗:就诊后1一6天,采用上方腹针治疗,每天1次,右口眼歪斜明显好转,之后结合体针治疗3次,共治疗10次后痊愈。 周围性面瘫西医又称面神经炎,常见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神经损伤,其病因一般认为是由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寒冷刺激或病毒感染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氧、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是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人阳明、少阳筋脉,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对于该病的针灸治疗,临床报道甚多,影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不足,医家对本病的针刺时机,针灸治法仍是看法不一,尤其是在患部进行针刺。潘氏认为面瘫急性期虽然可以在面部进行针刺,但由于施术者针刺水平不同,加之患者体质各异,较容易造成患侧局部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亦有同感。因此,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的迫切需求。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以神胭为核心的微针系统,始于胚胎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和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全身经脉,通过刺激腹部的经穴来调节周身气血。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为引气归元,滑肉门、外陵左右四穴为腹四关,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中脘在腹针中对应人体的口部,梅花刺意在引经气直达患部。因此,腹针疗法具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扶正祛邪”的原则十分吻合,同时又避免面瘫急性期因针刺面部穴位,增加局部组织水肿,而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