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治疗法是湖北名医李柏松先生发明的一种针刺疗法,其以“阴阳、相对、平衡、反应”为理论核心。治疗上强调以“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内病外治”。八字治疗法应用的关键是定位(即找点,找与病灶点相对应的反应点。反应点,原称阳性点)要准确,只有治疗点找准了,结合高能量点(原称全息点)和病根点(也称辨证点)的应用,临床效果才好。在遵循“阴阳、相对、平衡、反应”大原则的前提下,笔者分析了四肢定位过程中的几对主要关系:远近对应关系、内外对应关系、形态相似对应关系、按比例对应关系等,以及四肢主要部位的对应,最后总结并提出八字治疗法标准对应体位及上卜肢内外两缘、前后两面整体对应规律。介绍如下。
四肢定位对应关系
上下肢的前后、左右、上下对应关系:八字治疗法“阴阳、相对、平衡、反应”要求对每一本体里的某个局部病灶找反应点时,都应该满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前病后取、后病前取的要求,四肢也不例外。西医标准解剖姿势要求人体直立、上肢下垂并处于旋后位,这时是掌心向前、拇指在外侧,桡骨、尺骨近似平行的。如果上肢改旋前位,变为掌面向后,拇指在内侧,尺桡骨有交叉现象,则不符合标准解剖学姿势了。不管上肢处于旋前位还是旋后位,因肱骨头始终朝向躯干,故肱骨内上髁始终在内侧(靠近躯干的一侧),肱骨外上可始终在外侧(远离躯干的一侧),即便双上肢全部上举时也是如此。由于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多人常采用标准解剖体位来给四肢定位。笔者认为,标准解剖体位下上、下肢的相对体位并不符合八字治疗法里所强调的上下对应的要求,仅满足了左与右相对、前与后相对的要求。因上肢的活动范围较下肢大,故上肢的灵活性大于下肢。这里我们以双足并拢站立位时相对比较固定的躯干和下肢为参照物,来讨论上肢应该处于一个什么体位才能与下肢形成八字治疗法里的对应关系。上肢在上属阳,下肢在下属阴,这对于与躯干相连且比较靠近躯干、位置相对固定的肱骨头和股骨头来说是正确的;但如果上肢卜垂,双手向卜时,其肘膝关系、手足关系已经小存在“上阳下阴”的依存关系了,甚至相对应的手足连线已经远离躯干了。如果右足有病,按照“上下对应”的要求,应该到位于躯干的左上侧找与右足相对应的左手,只有当左上肢上举时,才能找到相对应的左手。也就是说,只有当双手上举时,整个上下肢所有相对应的部位才恢复了“上阳下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给四肢定位时,只有上举位的上肢才与直立位的下肢相应。
上下肢的远近对应关系:所谓远近对应,是指四肢中越靠近肩关节盂和髋臼的部分,它们可能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同样,越远离肩关节盂和髋臼的部分,它们也可能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称“近对近,远对远”。如左肱骨头与右股骨头最靠近躯干,所以它们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左手与右足最远离躯干,所以它们也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
上下肢的形态相似对应关系:所谓形态相似对应,是从形态上判断四肢的某两个部分,如果它们的形态高度相似,那么它们就可能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如肱骨与股骨、手与足、肘与膝、腕与踝等形态高度相似,它们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
上下肢按比例对应关系:上下肢(包括两个相对应关节问的部分)并小等长,所谓的远近对应关系是相对的,小是绝对的。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关节与关节的对应。如肩与髋、肘与膝、腕与踝等关节的对应;相邻两个对应的关节问的部位,可以采取按比例对应的方式,如上臂与大腿(肱骨与股骨)、前臂与小腿(桡、尺骨与胫、腓骨)等的对应关系。
上下肢内外对应关系:无论是上肢还是下肢,都近似不规则的圆柱或椭圆体(手、足可以分别看成是一个变形了的扁形不规则椭圆体)。那么上卜肢的每一个按比例对应处均存在一个横截面,故应考虑这两个横截面的对应关系。取两个相对应的左上肢与右下肢的横截面,每个横截面均有前后两面和内外两侧。很明显,左上肢的前面与右下肢的后面对应,左上肢的后面与右下肢的前面对应。要考虑它们的内、外侧是如何对应的,这就引出一个上下肢的内外对应关系问题。所谓上下肢的内外对应关系,是指在其他同等情况卜,越靠近或越远离躯干侧的两个部位越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对两个相对应的横截面而言,无论是左上肢的内侧还是右下肢的内侧,它们都比较接近躯干,所以它们会具有较高的对应关系,同样的外侧亦然。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称为“内对内,外对外”。事实上,把它们之问相对应的点连接起来所获得的数条直线 均交叉于同一点,这个点也就是四肢本体的重心点,说明“内对内,外对外”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内外对应,小是指通常所指的“内病外治”的内外对应。“内病外治”指的是身体内部的疾病,可以通过在体表找到相应的点来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