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盆腔炎除以肝、脾、肾论治外,还应重视六腑的调治,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症瘕”等范畴。朱南孙认为妇人以血为用,外感六淫致病以寒、热、湿为主,内伤则常以七情、房事、饮食小节者居多。动态病机一为热迫而动,湿热内蕴,热迫冲任。二为脾肾素虚,过劳所伤,封藏失职,带脉不约,冲任失固,发为带下。唐晓华等认为以肾气不足、带脉失约为本,湿热、瘀血、寒湿、痰湿为标,属于本虚标实证。王国红认为瘀血为标、肾虚为本。曹大农认为是血瘀日久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权宁子认为肝郁肾虚是其主要病机。所以,治疗上应舒肝行气、滋养肝肾、健脾除湿、活血化遇、清热祛痰。而笔者在采用以上方法治疗的同时,配合调整六腑,取得了较好疗效。 盆腔炎是以子宫为主的相关组织发生的炎症变化。子宫居下焦于带脉之下,小腹正中,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属奇恒之腑。其所处的位置与六腑中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相邻,故病理改变与六腑功能失调密不可分。六腑为传化水谷、输布津液的器官,但须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才能完成,如膀胱贮尿排尿赖肾气的蒸化。五脏的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如脾气运化水谷需胃气的腐熟功能的支持,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肝气的疏通调达,常需要胆气排泄胆汁的配合。病理上,如湿困脾运,又可致胃纳不振;脾气不升,可致胃失和降,出现呕叶呃逆等;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疏利,或胆腑湿热,也可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均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或肝胆火旺之证;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膀胱湿热,反过来可影响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引起心烦、舌赤糜烂等。 慢性盆腔炎如带下量多,伴口苦、胁痛等,可选用利胆清热之品,如龙胆草、郁金、茵陈、金钱草、夏枯草、虎杖、大黄等;如出现恶心、反胃、痰多、院闷等可酌情加化湿降气健胃之品,如厚朴、枳实、砂仁、青皮、木香、香附等;如带下量多,且有尿频、尿急、尿痛,除酌情选用利胆清热之品外,主要选用清利膀胱及小肠湿热药,如茯苓、猪苓、泽泻、薏仁、滑石、苦参、地肤子、木通、赤小豆、车前子、海金沙、瞿麦、白茅根、苎麻根、益母草、泽兰、地龙、路路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