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栀子花开 于 2015-12-1 16:35 编辑
患者均为木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3 d,最长5年,平均33 d。全部病例均由CT或MR工确诊,排除脊椎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痛或伴下肢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西医的诊断病名,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证”等范畴,为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因腰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一系列症状群。一般病程较长,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
治疗方法:取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穴。以腰痛为主者加双侧气穴、四满、气旁;伴有下肢疼痛者加患侧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所有穴位常规消毒,采用0. 25 mm X 40mm毫针直刺,行提插手法使患者得气(以原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减轻为佳)。留针30 min。
所有患者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体息2d,行第2个疗程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腿痛的疗效标准拟定。
痊愈患者自觉腰腿痛症状消失,无功能障碍,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恢复日常工作。
显效腰腿痛症状基木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显著改善。
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功能改善,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经治疗,42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18例,好转8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81.0%,总有效率为100.0%。
以往认为木病青壮年发病较多,但目前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重体力劳动者易发病,而近年来由于工作姿势不良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发病也有所增加;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诱发该病;女性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该病发病的危险期;而先大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者也更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西医认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木因素,主要由于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蛋白多糖和胶原等逐渐减少,弹性和韧性降低,张力下降,椎间隙变窄等。而腰部的急慢性损伤,特别是积累性劳损和弯腰负重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因素。一般发病表现为腰背疼痛,坐骨神经痛等,通常腰腿痛与活动或腹内压增高有明显关系;甚至可见间歇性跤行,马尾神经综合征等。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行融合术、减压术、后路手术等;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要求其卧床体息,佩戴腰围,施以热敷疗法、中药直接外敷祛、各种中西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治疗、中药外敷熏洗等。
在认识病因病机上,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肾精充足,肝血盈满,则筋骨劲强,关节灵活。人到中老年,生理性机能减退,肝肾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易致该病,是为肝肾亏损之证;脏腑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气血运行,导致经气不畅,是为感受外邪、气血阻滞之证;或因从事低头、弯腰、久立等工作,致使气血运行不利,瘀阻滞,导致肌肉、筋脉、骨骼营养障碍,局部受损,因而产生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或由于跌扑闪挫,损伤筋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而发生该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