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5|回复: 1

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

[复制链接]

98

主题

95

回帖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8
发表于 2015-12-7 16: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春暖花开 于 2015-12-7 16:21 编辑

        病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疾病诊疗规范》中口僻的诊断标准诊断,多由风邪人中面部、乳突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伴耳后乳突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症候分类:按照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风寒阻络:突然口眼歪斜、耳后疼痛,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外袭:突然口眼歪斜,耳后乳突疼痛、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有乳突部疼痛者。(1)突然发病,多有着凉、受风或外感史;(2)患者多因口角漏水,说话不利、闭目不全,耳后、耳内、乳突区疼痛等发现患病;(3)查体病侧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感额、皱眉均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鼓腮、噘嘴均不能或不全;耳郭、外耳道、鼓膜等处可见疱疹;乳突有压痛。
       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之乳突部疼痛是周围性面瘫病变部位位于膝状神经节,也称为Bell麻痹。是周围性面瘫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者患侧乳突部疼痛、灼痛,常伴患侧味觉减退、听力改变及眩晕,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仍存在见效慢,治疗周期长等缺点。
       纳入标准:(1}符合本病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2)病程在半年以内;(3)年龄范围在10岁以上,80岁以下。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病程过长,超过半年者;(3)继发于其他疾病或患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4)经头颅CT检查中枢性面瘫患者;(5)不能耐受本疗法治疗者。
       治疗方法:采用局部放血配合毫针围刺。临床治疗选择周围性面瘫伴乳突部疼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局部放血:将患者乳突部的疼痛部位常规消毒,用一次性三棱针刺人该部位,轻轻挤压出1-2滴血,待血止后以该疼痛部位为中心采用毫针围刺。(2)围刺:在(疼痛区周围)皮损边缘1寸处选取4一8点,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与皮肤呈25°角向皮损中心斜刺,留针20 min。所有患者均进行以上疗法,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痊愈:周围性面瘫患者乳突部疼痛消失。(2)显效:周围性面瘫患者乳突部疼痛明显缓解。(3)有效:周围性面瘫患者乳突部疼痛稍缓解。(4)无效:症状无改善。
       临床疗效:60例患者经治疗,治愈41例占68. 3 %,显效11例占18. 4%,有效5例占8. 3 %,未愈3例占5. 0%,总有效率95.0%。
       患者病程与疗效关系:病程1 -3天的患者,痊愈率为100 %,病程4一10天者痊愈率为81.3%,病程11一30天者痊愈率为65.2%,病程31 -90天者痊愈率为37.5 %,病程91天一半年者痊愈率为0,病程越短,疗效愈佳。
       乳突部疼痛属于周围性面瘫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遭受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发病机理是由于面神经局部的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导致面神经受压出现脱髓鞘变性,从而出现面瘫伴有乳突部疼痛等症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中医学认为面瘫之乳突部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病因多是感受风寒之邪、阻塞经络,或风热外袭、损伤经络,治疗应施以刺络放血等强通法,从而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本疗法之围刺配合放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炎性水肿,促进面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使外邪得去,经脉得通,气血得复,筋肉得养,面神经功能得以恢复。
       有研究认为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发病期、恢复期,一般3个月内疼痛较为严重、频繁,3个月后疼痛会逐渐减轻。经过临床观察,患者病程不止限于3个月,由于样本量有限,病程大于半年者未见。
       笔者采用围刺加放血综合疗法,属强通法。贺普仁教授创立的强通法在治疗“痹证”的疾病方面有着起效快,疗效显著,不易复发,而且操作简便,经济适用的优势。放血疗法首见《内经》“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苑陈则除之,出恶血也”中的刺络法。对于放血疗法的有效性,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相传扁鹊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新唐书》记载: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可见到了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功的在医疗领域广泛的应用,成为中医大法。金元时期,张子和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其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大多采用针刺放血取效。至明清,针具发展促进了放血治病的发展。《针灸大成》以及叶天士的医案中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用本疗法治相关疾病。治疗本病的采用此法意在攻邪,给邪以出路,方法简便易操作,且效果显著。
       围刺疗法是一种多针法,源于《灵枢•官针》的“扬刺者,内正一,傍内四,而浮之,治以寒气之博大者也”。一般用于治疗寒气较重、面积较大的痹证,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摸索中在其应用范围、针具的选择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扩大,而形成了现在的围刺法。其融合了恢刺、齐刺、豹文刺等针刺法之长,治疗时可视病情灵活制定针刺的多少、深浅及补泻手法。手太阳经结于耳后乳突部,又是足脉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沿经围刺效果更加。遵循六经辨证及传变,发病初期可着重寻太阳经络围刺,疾病中后期着重寻太阴经围刺。围刺法可以加强经络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促使局部气血充盈,经气流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且有研究表明围刺法尤适于皮肤及神经系统疾患。
   

98

主题

95

回帖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6: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局部放血疗法在放血部位选择、出血量的控制、疗程选择和间隔时间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控制,来保证研究的规范性。围刺的针距根据病灶大小及病症轻重灵活掌握。局部放血配合围刺按照“急则治其标”“邪胜则虚之”“热则疾之”的原则,着重调整局部气血,疏通局部经络,使局部气血旺盛,经气充盈,使邪尽去,经脉得通,气血得复,筋肉得养,挛急得缓,肿痛得消,给神经以营养,使其功能得以恢复。
    临床观察发现,局部放血围刺法相结合,能够增强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的作用,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肿胀,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快速恢复神经正常的传导功能等作用。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局部放血配合围刺疗法,能快速缓解周围性面瘫乳突部疼痛,而且极少出现不良反应,效果稳定,且患者病程越短,效果愈佳。本疗法操作简单,易复制,疗程短,见效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17:28 , Processed in 0.29957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