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糖宝 于 2015-12-14 16:34 编辑
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脑梗死、脑出血诊断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足下垂内翻诊断标准参考《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拟定:患者有脑出血或脑梗死疾病;患侧肢体局部临床表现有足内翻并下垂或环屈;患侧肢体足背屈、外翻不能或减弱,足趾屈曲并内收,不能随意运动;局部无外伤感染,也无周围血管病。 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其幸存者中近75%的人遗留以偏瘫为主的功能障碍。足内翻、下垂是卒中后主要后遗症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但患者非常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②年龄在30-75岁的患者,性别不限;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者;①近期未服用肌肉松弛剂者;⑤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者。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75岁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精神病患者;①合并心血管、肺、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大面积脑梗死和无症状脑梗死患者;⑥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患者;⑦病人或家属不同意接受本方案治疗者。
治疗方法:张立平衡针法
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取穴:三阴交、太溪、解溪、申脉、阳陵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 30 mm、长40 mm毫针,第一步:弱化手法:先取伸肌侧穴位三阴交、太溪,快速直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 min,要求进针动作轻柔,捻转角度90°士10°,捻针频率每分钟60次,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第二步:强化手法:取屈肌侧穴位解溪、申脉、阳陵泉,快速进针,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 min,要求进针动作柔和,捻转角度180°士10°,捻针频率每分钟60次,以出现较强针感且出现足背屈动作为度。留针30 min,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 min。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
足下垂内翻多出现于脑卒中急性期后,下肢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也由低下变为亢进或己进入痉挛期。现代医学认为,痉挛的产生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并与人体肌肉分布的解剖学特点相关。从解剖部位上看,因肌张力高而致足下垂内翻的肌群在小腿的内后侧及足底部,如胫骨后肌、趾长屈肌、环趾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等,而与之相对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胫骨前肌肌力则相对较弱,因而造成患肢内外侧肌张力不对称,故足不能平放而下垂内翻。同时由于病人长期卧床,关节制动,肌肉韧带得不到正常伸缩,用进废退,失去弹性,肌肉痉挛,从而使胫骨、跟骨、距骨和环骨之间关节正常生物力学发生改变,骨间隙、骨质及相关肌肉韧带平衡力失调而加重足下垂内翻。
因此,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治疗,关键在于促使肌力恢复的同时,抑制异常的运动活动及异常增高的肌张力,纠正异常的共同运动,不断促通新的正常运动通路,避免强化错误的运动模式,从而使运动功能沿着正确的轨道恢复。因此,对偏瘫的肢体,需要同时恢复它的屈肌功能和伸肌功能,对痉挛性偏瘫,则需在解除上肢屈肌痉挛的同时,增强上肢伸肌的力量;下肢则是在解除伸肌痉挛的同时,增加屈肌的力量。张力平衡针法正是基于这一原理,同时选取患肢痉挛肌和拮抗肌上的有效穴位,分别施以不同刺激手法,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协调和平衡痉挛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以达到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肌力。
近年来,一些同行对本病作了许多相关研究。如张雅丽等困采用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结果显示透穴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恢复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的功能活动,且透穴刺法组疗效更为显著(P<0. 05。章薇等曰研究结果表明,协调肌张力平衡的针刺方法对于脑卒中痉挛瘫痪有较好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刘智等认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并提升患者血清Ca2+的含量。钟长明等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