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绿色疗法 于 2015-12-16 16:33 编辑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能,甚则剧痛至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主要是指生殖器官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痛经。 患者均为针灸科门诊患者,年龄最小者12岁,最大者29岁,平均年龄(19.6 t2.8);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9年,平均病程(4. 55土2. 39)年;轻度痛经21例,中度痛经60例,重度痛经27例;寒湿凝滞型51例,气滞血痕型38例,气血不足型19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辨证分型以临床常见的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及气血不足型等3型。(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中西医诊疗丛书《中西医临床疼痛学》。(3)痛经轻重程度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轻度痛经,积分在8分及其以下的、中度痛经积分8+一14分之间、重度痛经积分在14+分以上。 纳入标准:凡是符合上述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和原发性痛经西医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根据刘敏如主编(中医妇科学》,根据病史、症状和妇科检查结果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黏膜下肌瘤、宫腔黏连等)所致的继发性痛经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尚未治愈者;没有按照规定方法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齐全从而影响疗效评估者。 治疗方法:针刺董氏奇穴并配合常规穴和TDP神灯照射。董氏奇穴选妇科穴、还巢穴。妇科穴位于大指第一节之外侧。取穴方法:当大拇指指背第一节中间线旁外开3分,距前横纹1/3处有1穴、距该横纹2/3处有1穴,共2穴。操作方法:贴于拇指第一指骨旁下针,针(刺)深2一3分,采用倒马针法,即一次两针齐下。还巢穴位于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操作方法:采用5分针,针刺2一3分,禁忌双手同时取穴。妇科穴与还巢穴配合,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穴配右还巢穴;针右妇科穴配左还巢穴)。常规穴选内庭穴、气海、关元、子宫。以上穴位均留针25-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针刺同时配合TDP神灯照射,神灯位于小腹部上方,距离30 cm左右,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以上方法每日1次,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3个月后随访1次。 观察指标及方法:痛经程度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评分方法,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重。其他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乳房胀痛、肛门坠胀、腰能酸痛、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恶心呕吐,以4分法对上述症状进行评分,无症状计0分,症状轻度计1分,症状中度计2分,症状重度计3分。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参照尼莫地平法拟定。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n≥95%;显效:70≤n<95%;有效:20≤n <70;无效:n < 20%。 疗效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无需进一步治疗亦可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服止痛药可坚持工作。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变者。 经治疗,108例患者中,痊愈30例,显效48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74%。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并随着月经的周期而发作,西医分类以原发性痛经发病率较高,原发性痛经又以年青未婚或已婚未孕的女性发病率较高。中医将其分为虚实两大类。寒凝气滞,气滞血瘀同为实证。痛经在经前、经期发作,临床多见。而气血不足则为虚证,痛经多在经后发作。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病因病机为,七情所伤,肝气郁滞;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或先天不足,肝肾亏损及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下,肝气郁滞,血随气痕,阻于胞宫,寒湿凝滞,客于冲任,致使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经期泻溢受阻,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不通则痛”。先天不足,气血亏虚,经后血海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所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中医根据痛经的临床症状,除属于“痛经”范畴,还可属于“不孕”“癥瘕”等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