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均为市中心医院中风脑病专科、神经内科及针灸科。平均年龄(65.6士2.5)岁;平均病程(32.2士6.8) d。 脑梗死(cerebral thrombosis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CI幸存者中近3/4的人遗留残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是该病治疗的中心内容。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张力平衡针法在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恢复过程中疗效显著。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癖证诊断。
纳入标准:(l)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2)发病2周至6个月以内的恢复期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3)年龄40-75岁;(4)无严重智力障碍,没有影 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5)近期未服用过中西镇静药物或肌肉松弛剂;(6)自愿加入本试验。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 予参芪复瘫胶囊治疗。处方组成:黄芪200g,党参200g,鬼箭羽100g,丹参150g,秦艽100g,泽兰50 g,泽泻100g,穿山甲(醋制)50 g,将上述中药按要求由本院制剂室统一监制成胶囊1000粒,0.3 g/粒(每1g含生药量3.17g)。用法:口服,1.2 g次,3次//d 。10 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3个疗程。
针刺治疗 (1)模拟胶囊治疗,由本院制剂室统一监制,淀粉组成,外观同参芪复瘫胶囊一致,0.3 g/粒。用法:口服,0.9 g/次,3次//d 。(2)张力平衡针法针刺:取穴:上肢屈肌侧的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的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的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的髀关、曲泉、解溪、申脉。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 mmx40 mm),先采用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进针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 min。后采用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进针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 min。治疗时间为30 min, 1次/d ;疗程: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3个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评定。痊愈:疗效指数≥81%;显效:疗效指数≥56%,<81%;有效:疗效指数≥11% ,<56%;无效:疗效指数<11%。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
经治疗,30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6.7%。
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显著的降低了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而致残率却依然在上升,其中偏瘫痉挛状态是引起残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如何在早起有效抑制痉挛依然是康复医学研究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及难题。脑卒中的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功能,提高其ADL能力,改善患者的运动、感觉等功能,重新参与社会活动。因此ADL能力的提高及功能障碍的改善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最重要目标,是关系到偏瘫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病机。而根据经络辨证,中风后偏瘫为阴阳失调之“阳急阴缓”或“阴急阳缓”之证候,应以“扶阴抑阳”或“扶阳抑阴”来调节阴阳平衡,使“阴平阳秘”,运动才能协调。张力平衡针法正是基于中医经络理论,选取阴阳经的有效穴位,再施以不同补泻手法,来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从而使生物力学平衡,最终达到缓解肌肉痉挛,运动协调的康复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