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12-29 16:18 编辑
穴位埋线疗法是把羊肠线埋植在有关穴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源于60年代初期,原是埋藏疗法之一种,由于其材料来源较易,方法以简便,副作用少,疗效较高,故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针灸疗法的一个独立分支,并随着针灸疗法的发展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应用范围已扩大到百余种疾病。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和体会,从其综合性效应的角度,对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作一初步探讨,以祈同道指正。 穴位埋线疗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的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治疗疾病的目的。综观本法的整个治疗过程,包含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留针(埋针)及组织疗法等多种刺激效应。所以,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穴位封闭效应 埋线伊始,必先进行局部麻醉,这就使相关穴位的皮肤受到一定量的刺激.《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说明皮肤分由十二经脉所辖,它通过经络沟通脏腑,与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故局麻产生的刺激冲动可通过皮部一孙脉,络脉和经脉对脏腑产生影响,起到调整虚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局部麻醉对中枢与末梢神经可产生一种综合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及效应:i.针头刺入皮内及注药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信息传到相应脊髓节段,抑制了相同节段所支配内脏器官的病理信息传递.2.注药后1 -- 3分钟即可选择性地阻断末梢神经及神经干冲动的传导,使患病部位产生的劣性刺激传导受阻,神经系统获得休息和修复机会而逐渐恢复正常机能活动。3.局麻后期,穴位局部血管可轻度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使局部新陈代谢正常化,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三阶段变化产生的特殊信息经过经络及神经一体液系统反用于相应患病部位,使之也得到改善和调整。笔者曾治一严重胃痛患者,当在中脘穴处皮肤局麻时,病人觉局部皮肤疼痛异常,胃痛即立即减轻并逐渐消失,患者只经1次埋线,2年来即未再发。可见,局麻的主观目的是防止术中疼痛,但客观上对疾病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 针刺效应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的作用,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治疗疾病的目的。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肠线,此时即可产生酸、胀、麻、里的感觉,.同时产生针刺效应。由于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刺激感应也更为强烈,这与针刺产生的针感及传导是一致的。笔者曾医治一痛经患者,用穿刺针在三阴交埋线,当针刺入后,即产生强烈的酸胀感并向上传导至小腹,其痛立止。由此可见,埋线时产生的这种针刺效应在整个埋线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所以,在临床埋线时往往用针具弹拔提插以产生针感,来达到一种短期速效作用,然后利用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来巩固之,以使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刺血效应 刺血是用针具刺破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调经论》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去则经隧通矣”(《素问·三部九候论》王冰注)。说明刺血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埋线时往往会刺破穴处血络,致针眼处有少量出血或渗血,有时疲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有人测定,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疲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同时证实刺血可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和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帮助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和激发人体免疫机能。因此,临床埋线时对某些疾病就有意刺破血络,挤出血液,往往能获得较好疗效。 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 埋线针刺入穴内后,会使局部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受损组织细胞释放出的某些化学因子可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穴位局部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代谢增强等,为损伤的修复创造条件。根据生物源控论原理,人体神经将损伤穴位需要修复和调整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激发出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修复调整的源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由于埋线选取的穴位与患病部位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一个同类集,所以当泛作用在修复和调整受损穴位时,患病部位就同时被修复和调整,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由于损伤的修复时间较长,其积蓄的后作用也较持久,所以其针刺效应和修复时的泛作用得以维持较长时间,使疾病部位得到更完菩的调整和修复。 留针及埋针效应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释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也。”故针灸临床中,对一些慢性和顽固的疾病多采用留针或埋针之法,以延长刺激时间,巩固和提高针刺疗效。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就是留针和埋针方法的延伸和发展。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多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不巩固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病所在这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笔者曾治一神经性头痛患者,每次发作用毫针刺之则痛止,取针后则复发,于是在原效穴埋线,1次痛大减,2次即愈,两年未发,足见其效. 组织疗法效应 羊肠线是用羊的肠衣加工制作而成,乃异种组织蛋白,将其埋植于人体内,有如异种组织移植,其中的抗原可使人体淋巴细胞致敏,致敏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软化、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变为多肤、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的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使活动趋于平衡,因而具有类似组织疗法的作用。有人曾对埋线病员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凡治愈,好转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偏低的升高,过高的降低,均调节至正常值左右,说明穴位埋线疗法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并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病体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