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绿色疗法 于 2016-1-6 16:19 编辑
对象均为为我院和合作医院针灸科门诊诊治的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全部病例经X线片、CT或M RI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椎体前后缘有唇样增生,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狭窄,或椎间盘突出,或项韧带钙化等。观察组年龄23 -75岁,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青年,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痛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属颈型或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患者。颈型表现: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神经根型表现: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腿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排除标准: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颈椎外伤史者,有手术指征者。 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治疗复杂、风险大,故患者多愿意接受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是颈椎病治疗的基本方法,而其中的针灸疗法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近年来不少学者采用腹针治疗该病,临床报道结果已显示独特的疗效。笔者以简化M 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为客观指标,评价腹针治疗6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6.8%。 治疗方法:(1)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为君、臣穴,针刺地部(深刺);商曲为使穴,针刺天部(浅刺);滑肉门为佐穴,针刺人部(中刺);神阙(加T DP局部照射)。 随症加减:神经根型加石关(浅刺);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中刺);头痛、头晕加气穴(深刺);耳鸣、眼花加气旁(深刺);颈椎退行性变加建里;肩部强痛在商曲与滑肉门连线中点浅刺一针。 (2)针具:采用34号薄氏腹针专用针,根据患者胖瘦分别选用规格为0.22 mm x 40 mm和0. 22 mm x30 mm的腹针。 (3)操作:①确定任脉的位置。如任脉被瘀痕线覆盖,天地针则于瘀痕线边缘近中线的一侧取穴。②针刺穴位用75%的酒精常规消毒。③进针时尽量避开毛孔、血管,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施术时一般采用三部法,即候气、行气、催气手法。先用管针把针弹入所有穴内,停留3-5分钟,此为候气;3- 5分钟后根据病情需要将针捻转进适当的深度(天、人、地3部),此为行气;如果症状尚未缓解,再轻轻捻针或调整针刺的深浅,令针“刺至病所”,此为调气。④在毛孔时会产生疼痛,此时应重新调整进针方位;如针刺在血管上有出血者,出针时压迫针孔即可。⑤一般留针25分钟。 (4)疗程:一般治疗6-10次,前3次每天治疗1次,之后隔天治疗1次。如果症状消失,可不必治疗到6次。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3个月未复发;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32例患者中,痊愈31例,好转1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为100.0%。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本病发病机制是颈椎生物力学失衡(外因)和颈椎间盘退变(内因)。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由椎体、椎间盘等组织确立的内源性稳定系统(静力平衡)和由颈部肌肉调控的外源性稳定系统(动力平衡)两大部分维持。动静力平衡任何环节遭受破坏,均可引起颈椎生理力学失衡,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学术界一致认为长期低头工作是引起颈椎病最常见的原因,余家阔等。通过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颈部软组织是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它们的异常必然导致颈椎的节段不稳和生理弧度的改变,使颈椎正常的应力与应变分布发生改变,导致骨质增生。严重的骨质增生反过来又会刺激神经根等软组织,导致各种临床症状,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又会加重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促进了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治疗的关键之一是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疼痛,阻止病情发展,恢复颈部软组织功能。 薄智云教授认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形成于胚胎时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这个系统是腹针的物质基础。腹针是以神阙为中心的一个微针系统,通过针刺腹部经穴,调节了脏腑输布精、气、血的功能,故能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病变,中医认为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导致积久而成的疾病。因此临床辨证应当治病必求于本,从调理脾肾入手。肾主骨,颈椎病与肾虚有关,关元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所以在腹针取穴中,取关元深刺以补肾为君穴;在老年人中颈椎骨质增生的发病率很高,但是有临床症状的仅占10%左右,大部分与颈部的肌肉功能欠佳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肌肉、四肢,因此颈椎病也与脾虚相关,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深刺中脘补脾为臣穴;滑肉门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胃为水谷之海,化生精微,主生营血,即所谓“营出中焦”,其经多气多血,故主血所生病,中刺可以疏通上肢和头部的经气,是佐穴;商曲为足少阴肾经穴,《灵枢·经筋》谓:“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顶,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筋合”,商曲在腹部的全息图中位于颈与肩的结合部,浅刺可以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使颈部疼痛症状很快缓解,是治疗病变部位的穴位,为使穴。诸穴合用,使处方形成了从脏腑到经络和局部的整体治疗体系,故治疗颈椎病易取得好的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