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断标准
腰间盘突出根性痛
一、脊髓后根受压或受损后,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
二、腰痛伴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高受限。
三、椎旁压痛常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四、坐骨神经支配的肌力、反射和知觉改变。
五、椎管内压力或张力的增高试验,可激发腰腿痛的再现。
适应证
一、年龄20~65岁之间的患者。
二、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根性痛者。
三、疼痛程度评分标准大于3分者。
禁忌证
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二、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钙化、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干性坐骨神经痛者,以及肿瘤,结核、腰椎滑脱者。
四、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不伴有根性疼痛患者。
操作方法
一、操作步骤
1、体位 侧卧位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
2、取穴 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4寸,
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l穴,分别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4椎间盘突出症,
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
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3、消毒 选用直径0。35毫米的3寸针灸针,双手用碘伏棉球消毒3次。
4、进针 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
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刺入,
针刺深度为2.5寸,针刺方向朝上,医生手下有滞紧感,患者有酸困感,
然后快速捻转100~200次/分,不进行提插,幅度为180°~36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
5、行针 快速捻转200~300次/分,不提插,幅度为360°~720°,每次连续捻转 3分钟。
6、留针 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7、出针 留30分钟后,将针缓慢退到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三、关键技术环节
1、准确选穴 根据突出部位及疼痛分布,分别在踝上4寸处足三阳经上选取穴位;
L3~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L5~S1椎间盘突出症,
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2、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朝上(头部为上,脚部为下),进针过程始终沿着经络循行线,不可偏离,以达到气至病所。
3、进针的角度 针体与皮肤呈15°角进针,之后应将针身卧倒,使之与体表平行,成角为零。
4、进针技巧 进针时押手轻夹针尖所在的皮肤,持着针尖不使其透出皮肤或进针过深。
5、深度 进针深度少于2毫米,进针时眼下可见、手可触及皮下针体及针尖隆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