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符合《临床疼痛治疗学》有关标准。排除<18岁或>76岁者;哺乳、妊娠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者。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为带状疱疹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患者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临床采用西药治疗虽可达到镇痛效果,但存在较大不良反应,患者难以接受。中医治疗具有无毒副作用及疗效可靠等优点,因此易被患者所接受。 治疗方法:采用维生素B12 0.5 mg,3次//d;卡马西平0. 1 g , 3次/d治疗。在以上治疗的的基础上加用浮针针刺治疗。操作方法:如疼痛面积较广,则选穴于局部疼痛周围边缘2 cm处,上下呈平行,前后两针距离5 cm;面积较小者,以疼痛明显点进针,针刺需沿经络方向刺入。选择0. 3 x 40 mm毫针,采用75%酒精对局部皮肤消毒后,针尖与皮肤呈15°快速进针,贴皮顺经络进针一直到针柄处,针尖达神经根处,要求无明显酸麻沉胀感觉,再进行扇形平扫,留针15分钟,然后再扇形平扫,1次/d。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疼痛、睡眠、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疼痛程度采用《中国康复医学诊疗标准》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价,以0一10分表示,其中0分为无疼痛,10分剧烈疼痛难忍。睡眠效率通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夜间睡眠时间来计算,睡眠效率评价采用国际标准统一睡眠效率值公式。睡眠率=实际人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X Ioo% ; I级:睡眠效率70%一80%;睡眠一般;Ⅱ级:睡眠效率60%一70%,睡觉困难;Ⅲ级:睡眠效率50%一60%,轻度睡眠障碍;IV级:睡眠效率40%-50%,中度睡眠障碍;;V级:睡眠效率30%一40%,重度睡眠障碍。心理状态: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eale , HAND)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评分,> 53分为患者存在抑郁症状。 经治疗,43例患者中,痊愈29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0%。 带状疱疹主要是由多种原因而诱发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中的带状疱疹病毒活化、繁殖,最终导致其相应神经节支配的皮肤产生节段性水疙为特点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临床治疗不及时或患者免疫力低下,则极易发展为难治性PHN。目前临床采用西药治疗,虽可改善患者症状,具有较好镇痛效果,但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大,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最终疗效。 浮针疗法是由符仲华先生于1996年发明的,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思想及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成果而完成的,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用一次性的浮针在局限性病痛周围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进行扫散的针刺疗法。力专效宏,较传统针灸、推拿更安全,疗效大大提高,而且进针点大大减少,疗程大为缩短,对痛症效果尤为显著。其可抑制痛觉神经向脊髓传递疼痛信息,同时还可抑制脊髓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少或阻止痛冲动的传导,最终起到镇痛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