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是由上世纪5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胆系疾病尤其是对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作用有目共睹。近年来关于耳穴治疗胆囊炎、胆石证的报道层出不穷,仅清华同方数据库中1994一2007年与此有关的报道就有100多篇,而其在耳穴选择上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仅上述100多篇中就出现了60多个耳穴,而“93耳穴国标”中才有80多个耳穴,面对如此“丰富”的选穴,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常凭个人或他人经验选择穴位,具有一定盲目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套规范化的选穴标准或选穴原则来指导临床。 通过对清华同方数据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耳穴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有关的103篇报道资料的整理发现,共出现了65个主穴名,频次较多的前10个耳穴分别是:胰胆(其中胆穴77次,胰穴31次、胰胆穴20次)、肝(85次)、神门(54次)、交感(47次)、胃(44次)、十二指肠(39次)、内分泌(31次)、三焦(28次)、脾(24次)、皮质下(19次)。其余穴位中有32个穴位名只出现过一次,虽然疗效诊断标准与疗程及方法有一定出入,但总体治愈率都较高,不同的选穴、不同的配伍却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此之前,无人系统分析耳针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面的选穴现状。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如此众多的耳穴被应用于临床,无论对初学者来讲,还是对有经验的医师来讲,从理论认识到临床组方都是一种挑战。“丰富”的选穴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混乱,那么造成这种混乱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耳穴选穴方面的混乱源于取穴依据或取穴原则的混乱。分析发现,治疗胆囊炎与胆结石所取用的60余个耳穴各有自己的依据,其中使用频次居前的10个耳穴的选用依据概括如下: (1)胰胆穴:按病变部位选穴;具有消炎利胆、排石的功效,刺激该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汁分泌增多。且按经络感传理论可直达病所,缓解症状。 (2)肝穴:按辨证选穴;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故刺激肝穴可治疗胆疾。 (3)神门:经验选穴;神门为解痉要穴,可治疗痉挛性疼痛的疾病,故选用该穴能缓解胆囊炎与胆结石引起的痉挛性疼痛。 (4)交感: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内脏传人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穴可通过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传人信息产生抑制作用,缓解内脏平滑肌的痉挛,提高痛阈。故交感穴为内脏止痛要穴。 (5)胃穴:辨证选穴;胆囊炎与胆结石属中医学中的“胁痛”,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居于中焦,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则发为胁痛。 {6)十二指肠: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十二指肠勃膜上可释放一种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可兴奋胆囊,使胆囊强烈收缩和奥狄氏括约肌舒张,有利于胆结石的排出。 (7)内分泌: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可促使十二指肠与小肠黏膜分泌促胰酶素。还可使机体分泌胃泌素,以增加胆汁分泌。 (g)三焦: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该穴是迷走神经的刺激点,可促使胆汁分泌增加。 (9)脾穴:胆囊炎与胆结石属中医学中的“胁痛”,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居于中焦,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则发为胁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