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6|回复: 1

耳针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101

回帖

58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4
发表于 2016-1-26 16: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耳穴疗法是由上世纪5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胆系疾病尤其是对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作用有目共睹。近年来关于耳穴治疗胆囊炎、胆石证的报道层出不穷,仅清华同方数据库中19942007年与此有关的报道就有100多篇,而其在耳穴选择上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仅上述100多篇中就出现了60多个耳穴,而“93耳穴国标”中才有80多个耳穴,面对如此“丰富”的选穴,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常凭个人或他人经验选择穴位,具有一定盲目性。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套规范化的选穴标准或选穴原则来指导临床。
    通过对清华同方数据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与耳穴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有关的103篇报道资料的整理发现,共出现了65个主穴名,频次较多的前10个耳穴分别是:胰胆(其中胆穴77次,胰穴31次、胰胆穴20)、肝(85)、神门(54)、交感(47)、胃(44)、十二指肠(39)、内分泌(31)、三焦(28)、脾(24)、皮质下(19)。其余穴位中有32个穴位名只出现过一次,虽然疗效诊断标准与疗程及方法有一定出入,但总体治愈率都较高,不同的选穴、不同的配伍却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此之前,无人系统分析耳针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面的选穴现状。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如此众多的耳穴被应用于临床,无论对初学者来讲,还是对有经验的医师来讲,从理论认识到临床组方都是一种挑战。“丰富”的选穴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混乱,那么造成这种混乱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耳穴选穴方面的混乱源于取穴依据或取穴原则的混乱。分析发现,治疗胆囊炎与胆结石所取用的60余个耳穴各有自己的依据,其中使用频次居前的10个耳穴的选用依据概括如下:
    (1)胰胆穴:按病变部位选穴;具有消炎利胆、排石的功效,刺激该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汁分泌增多。且按经络感传理论可直达病所,缓解症状。
    (2)肝穴:按辨证选穴;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故刺激肝穴可治疗胆疾。
    (3)神门:经验选穴;神门为解痉要穴,可治疗痉挛性疼痛的疾病,故选用该穴能缓解胆囊炎与胆结石引起的痉挛性疼痛。
    (4)交感: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内脏传人神经主要为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穴可通过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传人信息产生抑制作用,缓解内脏平滑肌的痉挛,提高痛阈。故交感穴为内脏止痛要穴。
    (5)胃穴:辨证选穴;胆囊炎与胆结石属中医学中的“胁痛”,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居于中焦,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则发为胁痛。
    {6)十二指肠: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十二指肠勃膜上可释放一种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可兴奋胆囊,使胆囊强烈收缩和奥狄氏括约肌舒张,有利于胆结石的排出。
    (7)内分泌: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可促使十二指肠与小肠黏膜分泌促胰酶素。还可使机体分泌胃泌素,以增加胆汁分泌。
    (g)三焦: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该穴是迷走神经的刺激点,可促使胆汁分泌增加。
    (9)脾穴:胆囊炎与胆结石属中医学中的“胁痛”,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胃居于中焦,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则发为胁痛。

106

主题

101

回帖

584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8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6: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皮质下: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选穴;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具解痉作用,刺激该穴可调节胆囊收缩功能。

由此可见,耳穴的选取原则或选取依据是比较混乱的,总结起来可分为两大方面,既有按照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取穴的,也有按照现代医学认识取穴的,在使用频次较多的前5个耳穴中,有两个耳穴(肝、胃)是按照传统理论选取的。我们认为耳穴选取原则的多向性是造成耳穴选穴混乱的根本原因,而选穴原则的多向性又缘于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关于对耳穴及耳针疗法领域有关问题的理论认识,从教科书到目前的多数文献仍然没有超越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的框架,可以说认识水平基本停留在50年前的状态,譬如谈到耳穴的治病机理,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要作如下的类似论述:“中医学中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耳与脏腑关系也相当密切。《厘正按摩要术》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反映了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说明耳穴可以反映内脏的生理与病理。此外,《内经》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较详细的论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可见,按照经络理论,耳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耳穴可治疗相应部位的病变”。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包括现代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二者之间无法通约。事实上,耳穴系统与传统经穴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穴位系统。传统经穴系统有如下特征1)作用特点:节段效应为主,由神经节段性联系所决定;(2)分布特点:作用相似的许多穴位大跨度、沿经脉呈带状分布,相邻穴位之间有明显的空间间隔;(3)命名方式:结合阴阳五行、穴位功效及局部体表特征进行命名;(4)穴位大小与形态:直径为0.5厘米的5个加圆面(无定论);(5)命名中的内脏名称以功能描述为主,并不注重其解剖特征:背俞穴中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大肠等,并不是器官的解剖名称。耳穴系统的特征与其相反1)作用特点:超节段效应为主,由脑干网状结构的一个超节段环节所决定;(2)分布特点:作用不同的许多穴位小跨度、在机体的局部呈片团状分布,相邻穴位间无明显的空间间隔;(3)命名方式:以器官的解剖学名称进行命名;(4)穴位大小与形态: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区面(与其对应器官在进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关);(5)命名中的内脏名称就是器官的解剖名称。

传统经穴系统与耳穴系统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决定了这是两个并行的穴位系统,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任何一方都不隶属于另一方。任何一方的所在体系都无法包含另一方,任何一方的相关理论都无力解决另一方的有关问题。传统经穴系统与耳穴穴位系统彼此的独立性,决定了经络学说只能解决传统经穴系统的问题,而不能成为耳穴系统的根本理论,不能用来指导耳针疗法的临床选穴。

耳穴属于全息穴位系统,是穴位分布全息律的一种特例。穴位分布全息律是指:全息穴位如果以其所反映的特定整体部位的组织器官的解剖名称来命名,则它们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反映的组织器官在整体的空间排布规律相似,宛如整体的缩影;而且全息穴位在四肢各个全息元的分布遵循首尾相接的原则,使四肢的各全息元犹如磁场中相连的磁针。这一定律就称之为穴位分布的全息律,该定律是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的核心。全息生物医学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介于中医学和现代生物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专门研究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与特定整体部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开发应用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全息生理学、全息病理学、全息诊断学、全息治疗学等。耳针疗法的临床组方应当遵循全息生物医学理论,按照全息生物医学理论确定的选穴原则选取穴位。

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耳穴的取穴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即主穴的选取原则和配穴的选取原则。此前我们提出了将穴位分为一线穴位、二线穴位的穴位分类方法,在耳针疗法的组方中,所谓主穴就是一线穴位,所谓配穴就是二线穴位,主穴或一线耳穴就是发病器官对应的耳穴,配穴或二线穴位就是受到发病器官明显影响的其他器官对应的耳穴,或者说除病灶之外的病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所对应的耳穴。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所确定的耳穴取穴原则,治疗胆囊炎与胆结石的主要耳穴应取用胆囊穴。为了有利于胆汁或结石的排出,调节奥狄氏括约肌的功能,使其与胆囊的运动相协调十分重要,故配穴选取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分泌的促胰液素促进胆汁的分泌,胆囊收缩素促进胆囊收缩和奥狄氏括约肌舒张);考虑到迷走神经在调节胆汁分泌(直接调节及通过胃泌素间接调节)、胆囊运动方面的重要作用,配穴中可选取脑干;与胆汁分泌或调节相关的另外两个器官是肝和胃。所以用耳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取用4一5个耳穴即可,主穴取胆囊穴;配穴取十二指肠、脑干、肝、胃,4个配穴未必每次都要取用,可以交替使用。

我们历来主张临床选穴既要有理有据,又要少而精,因为穴位之间的相互作用至今没有系统研究,同时取用较多的穴位(包括耳穴和体穴)所产生的针刺效应未必一定是相互叠加的,也可能存在着拮抗效应,并且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针刺痛苦。我们将脆穴的作用规律和脑穴的组方规律概括为现代针灸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其中脑穴组方规律就涉及腧穴之间的效应叠加或拮抗问题,可以说腧穴之间的效应关系的研究是腧穴组方规律研究的重要基础。

另外,通过对部分报道的整理发现,临床上缺乏统一的穴名,如胰胆穴、胆穴、胰穴、胆(胰)穴、胆囊穴、胆管穴、胆道穴,仅在103篇中就出现了7个类似的穴名,这种情况并不局限于对胆囊穴的认识,这反映了“耳穴国标”的推广和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用耳针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涉及60多个耳穴的问题,反映了临床选穴的混乱局面,反映了在这一领域的理论认识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缺陷。应当根据全息生物医学理论所确定的耳穴选穴原则进行组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9 00:29 , Processed in 0.28280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