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病例均为本院“浮针治疗颈椎病专科门诊”的门诊病人。年龄:30岁,4例;30一50岁,20例;50岁,6例。病程:3月,3例;3一24月,18例;24月,9例。符合以下纳入标准:参照1992年青岛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纳入标准(I)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坚持完成浮针疗程治疗者;(3)按医生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表者。
排除标准(I)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2)有手术适应症者;(3)不能坚持浮针治疗者。
浮针疗法自从1997年符氏报道发明以来,因其简便、安全、速效、无痛等优点,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运用。无论是符氏本人的专著,还是各地其他的临床报道,或是浮针针具的说明书,对于浮针具体操作的描述,在其治疗点的选择上,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一般是在痛点周围6一8cm或2一3寸处找一进针点。近年来,随着浮针理论和临床的发展,符氏逐步发展了其浮针理论,其中之一就是表现在治疗点或进针点的选择上,已经并不局限在痛点周围。
治疗方法:在病患侧的前臂桡侧选取一点,一般在肘关节下5一l0cm,针尖向上,注意尽量避开浅表静脉,进针点及医者手指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浮针,与皮肤呈15一30°角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平刺;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左右摆动,使针体做扇形运动。当颈项部疼痛或手麻、头痛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后抽出针芯,用胶布固定皮下软套管的针座,留置24h后拔出;夏天炎热出汗多时,也可以当晚洗澡前拔出。如果即刻效果不明显,可在前一进针点的近心端(一般是上臂),另外再选一个进针点进针,施行同样的手法。每周1次,一般3一5次。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首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减少2/3以上,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劳动和工作。显效:首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减少1/3以上,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颈、肩、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劳动和工作。有效: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少,但不到1/3,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改善,颈、肩、肢体功能恢复一半以上,能参加一定的劳动和工作。无效:5次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以浮针治疗5次为1个疗程统计疗效。到目前为止,共观察了各种类型的颈椎病30例,其中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例。
典型病例:李林,女,4b岁,营业员。因颈项疼痛、活动受限2年多而求治。患者两前开始出现颈项疼痛,活动受限,时有手麻,颈项局部特别怕冷,即使是在南京炎热的夏天,患者颈项部仍然恶寒怕冷,始终感觉象是背了个大冰块。X光片、CT等均证实为:颈椎病。曾经过牵引、理疗、针灸、推拿、内服、外贴等多种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经介绍来本院“浮针治疗颈椎病专科门诊”,在其病患侧的前臂挠侧选取一点,按浮针治疗操作常规进行。在运行浮针手法的几秒种后,病人即感觉颈项部发热、出汗,异常舒服,颈项疼痛、手麻等也有好转。经过4次的治疗,患者所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临床治愈。
浮针疗法是应用浮针针具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对病位进行平刺,使浮针与疏松结缔组织相互作用产生压电与反压电效应,通过正常疏松结缔组织的信息传导,使病位组织恢复健康状态,以达到治疗目的。
多数情况下进针点应在距痛点6一l0cm处,而且认为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否则,效果相对就差。这些对于病痛点比较局限而且比较小的病痛容易做到,而对于病痛范围比较广、痛点不是很固定的病痛就很难做到,如颈椎病、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等,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笔者也逐步开始摸索远距离进针,如从前臂外侧进针治疗颈椎病、头痛;从上臂内侧或大腿外侧进针治疗带状疤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