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均来源于门诊,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有慢性劳损史或颈椎退行性病变;(2)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者,往往呈慢性发病;(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斜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磁共振检查对定位诊断有意义。 纳入标准:经X线片、CT或MRI检查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椎体前后缘有唇样增生,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狭窄,或椎间盘突出,或项韧带钙化的患者;能遵照医嘱坚持治疗者。 排除标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颈椎外伤史者,有手术指征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该病手术治疗复杂、风险大,故患者多愿意接受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是颈椎病治疗的基本方法,而其中的针灸推拿疗法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治疗方法:火针治疗基本用穴:颈夹脊、风池、大椎、天宗、阿是穴。配穴:颈型加颈百劳、秉风、中诸、列缺;神经根型加肩并、曲池、后溪、申脉;椎动脉型加百会、外关、昆仑、太冲;交感神经型加内关、神门、足三里。治疗方法:选取0. 8 mm x 31mm规格中粗火针,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前置火针于酒精灯火焰的外上1/3处,将火针加热至通红发白,然后快速施针于穴位上。出针后马上用手指按压针孔。隔日治疗1次,I疗程内共治疗5次。 整脊手法 第1步放松手法1)患者俯卧位或坐位,于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等肌肉起止点处查找阳性病灶(如条索、硬性结节、明显痛点),分别施以点、按、推、拿、揉、提、捏等手法;(2)用拇指从第二颈椎开始,沿棘突和棘突两侧推按,棘突旁肥厚或硬结处,用较重手法推按,使其变软;(3)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脚部进行拍打叩击3一5遍。放松手法疗程内每日必做。第2步整脊手法:软组织痉挛、硬结充分松解后,根据错位部位采取相应手法。上段颈椎错位采用低头摇正法,中、下段颈椎错位采用卧位定点成角复位法。操作方法I)低头摇正法:适用于环枕、环齿关节错位者。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领,先过屈过伸环枢关节3次后,使头部上仰侧转,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此时即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先向偏歪对侧旋转,再向偏歪侧旋转,可使错位关节复位。(2)卧位成角定点复位法:适用于C2一c7关节错位患者。去枕平卧于检查床上,术者一手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勿需用力顶推),双手调整屈颈角度,中段颈椎前屈20°,下段颈椎前屈25°一30°,使成角落于患椎(指下感到受力支点),另一手将下领继续向一侧轻巧用力,轻轻顿挫旋转一下,即可闻及“咔嚓”声响(拇指下亦有关节滑动到位感觉),复位即告成功。上述两种手法于旋转顿挫时,均须同时加用牵引力,以助复位。整脊手法疗程内视个体病情而定,每2-3日调整1次。 疗程 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再行下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全国中医诊疗技术标准规范》规定的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原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病症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未愈:原有症状无改善。 经治疗,60例患者中,治愈4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