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26-55岁。病程3个月一3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背部有固定的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或局部可触及条索状改变。
病例人选及排除标准:根据以上诊断标准选择病例,除外任何出血性疾病及局部软组织感染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蝎不能耐受刺激者。
治疗方法:铍针的规格 直径0.5-0.75mm,全长5-8cm,针头长lcm,针体长4-7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行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操作方法:体位 患者俯卧位,前额枕于双手背或坐位,双手扶于座椅背,前额枕于手背。
部位 肩背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及菱形肌)压痛点及肌肉紧张部位。
针法 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穴位旁边,右手用腕力将针直接垂直刺入患部,不捻针,不留针,疾刺速拔。进针深度要视患者的胖瘦及病变部位而定,一般进针深度约1-1.5cm,肩背部位的浅筋膜较厚,被针刺人皮肤后,持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抵达深筋膜后,手下会有种抵抗感,稍加用力,针尖即可突破深筋膜,同时伴有短促,低调的响声。疼痛范围较大时,可多点松解4-5锐待患者感觉酸胀,局部压痛消失即可出针,用无菌敷料按压进针点1-2min后结束治底一般治疗1-2次。每次间隔5d。
疗效标准:治愈:肩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好转:肩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未愈:症状无改善。
结果本组病人50例,治疗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肩背部疼痛,活动欠佳,有压痛点及背部僵硬感。其中12例患者治疗1次;18例患者治疗2次后;20例患者治疗3次。经1一次治疗后,肩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背部僵硬感及活动度明显改善。在50例患者中,治愈32例,占64%,好转18例,占36%,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0
背肌筋膜炎是以肩背部疼痛为主的疾病,多因长期伏案工作或感受寒凉及外伤等因素引起。常规治疗周期较长,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