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常见的脑部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以自身旋转感、失衡感、头重脚轻等为主,伴随症状与体征(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复视、麻木、吞咽困难等)主要包括前庭中枢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较为多见,病因相对集中,主要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包括血管性、外伤、肿瘤、脱髓鞘、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中医学对头晕具有深人认识,认为其与“眩晕”相似,与情志不舒、外伤、外邪人侵、失血劳倦有关。头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平肝潜阳、祛风化痰、逐痕为主要治法。 患者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1.29土3.65)岁,病程1周一9年、平均病程( 5.26±1.05)年。病因:60例脑供血不足,40例颈性眩晕,64例周围性眩晕,28例脑血管疾病,8例其他。临床症状:152例主诉头脑昏沉,133例视物旋转,129例胸闷,104例神疲乏力,68例头痛,84例恶心,24例耳鸣,49例发汗,31例面色苍白。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治疗方法:予以丹参注射液治疗。取20mL丹参注射液置于250mL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控制滴速,1次/d;在以上基础上予以平衡针治疗。辅助患者取俯卧位,以头痛穴、升提穴为主要穴位,针刺足背神经以出现针感为宜,与皮肤呈15°-45°,行上下提插手法,进针约1.5寸。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合并型血压升高者,于降压穴进针,进针后以足底神经内侧神经有进针感为宜,行上下提插手法;合并颈部僵痛者,于颈痛穴施针,以尺神经手背支有针刺感为宜;合并耳鸣耳聋患者,与股外侧舰关节和膝关节连线中点的耳聋穴进针,针刺深度为2寸左右;合并呕吐者,加胸痛穴,采用上下提插手法斜刺。进针期间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持续针刺治疗3d后,d4起隔日施针1次,共10次。 观察指标:①治疗d15后评估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效:头晕目眩、发汗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头晕目眩、发汗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头晕目眩、发汗等症状未见明显变化;②治疗前后行中医症状评分,评估内容包括头脑昏沉、心悸、胸闷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记为0-4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头晕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症状,具有发病突然、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者对头晕具有深人认识,认为其与“眩晕”相似闭。头晕患者发病期常头脑昏沉、视物旋转、视物模糊,轻者闭目片刻症状即可消失;严重者常伴随站立不稳,并伴随恶心、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可能诱发中风等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学对眩晕症的深入认识,提出可采用按摩、针灸等综合疗法治疗,改善患者不适症状。许广里等用针刺治疗眩晕症,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无不良反应。平衡针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可通过针刺穴位,刺激周围神经传导,提高中枢神经的调控作用,改善患者头脑昏沉、视物旋转等症状。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平衡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治疗期间以头痛穴、升提穴为主要穴位,位于太冲与行间之间,针刺治疗具有健脾益胃、开窍、降压、解痉等效果,常用于临床治疗偏头痛、颈性头痛、外感头痛;升提穴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调节作用,是中老年人常用的保健穴位,可益气、固本、壮阳、补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