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晨曦 于 2016-3-28 16:29 编辑
病人均为住院病人,入选对象为脑血管病恢复期病人,年龄( 66. 58士9. 53)岁;病程2. 28士0. 19月;合并糖尿病7例,冠心病4例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M 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经头颅CT或M RI确诊中医证型诊断亦参考上述标准纳入标准:年龄40岁一80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诊断符合气虚血瘀型。排除标准:双侧瘫者,弛缓性瘫痪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失语、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有严重的心、肝、肾及感染性疾病者;中医诊断不符合气虚血瘀型。
中风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其致残率高达80%以上,高致残率严重影响病人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中医对症支持治疗,均每周治疗5次
腹针 选用规格为0. 30 mm X 25 mm天协牌一次性针灸针,按《腹针疗法》所示方法,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外点、健侧大横。以上各穴均为直刺,其深度为穿过皮下,进入脂肪层,在肌层之上。进针后先侯气,再行气,继之催气。针后由治疗师进行康复运动训练,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并强调病人的主动性,留针30 min每周5次(星期一至星期五),连续4周。
康复运动疗法 主要采用康复运动训练,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并强调病人的主动性,具体训练治疗师执行,每天均训练2次,每周5次(星期一至星期五),连续4周
中医及对症支持治疗 病人均统一服用补阳还五汤为中医药治疗,并因个人差异行对症处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禁用营养神经药、扩张血管、抗凝、降纤、溶栓等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国际上较为公认的Fugl- M 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氏指数法。评价方法:采用我科评价表格,按规范评定并填写;所有项目在治疗观察前后进行1次评定;注意排除评定时的各种干扰因素。
脑血管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病人在急性期后病情稳定而转入康复科治疗。针灸在康复科中担任特色治疗并发挥着一定的治疗作用。腹针疗法源于中医基础理论,其提出的神阙布气学说,认为神阙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及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其认为在腹部有一个形似神龟的全息图,针刺腹部可以达到治疗肢体疾病的口的,如针刺病人的腹部中腹针理论体系规范的穴位,病人可感到瘫痪肢体轻松甚至肌力增加,疗效立竿见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