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疗法是中西医疗法的结合,即针与刀相结合形成的一种闭合性微创伤性手术疗法。此针刀法既是以古代《黄帝内经》针法为基础,又重视结合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强调针具特异性的同时又能发挥整体辩证思想,对提高其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从横帝内经》论针刀理论 从针具论针刀 我国古代的九针具有刺治和割治之效,即兼具针和刀的功能,针刀疗法正是由此发展而来,已广泛用于各种疼痛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肌肉、筋膜等经筋组织挛缩结疤、堵塞所致病灶局部缺血、变性的组织引起顽固痛症,通过局部针刀松解其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改善微循环,可使疼痛得到快速的缓解。 《灵枢·官针》云:“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锋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是其基本外形。如果说馋针、长针、毫针等之外形近似于针形“末如剑锋”之被针则更近于刀形。古人强调针不同形,作用有别。现代人用的针灸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相比之下,针刀的粗细长短才和古人粗的象锥子一样的“毫针”比较相似,与毫针行针时得气一样,小针刀也能达到针刺疗法调节阴阳,疏通经气的作用;同时小针刀疗法是在传统针硬之术的基础上,还可以应用刺络放血的方法,使其适量出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针刀对软组织损伤病理组织进行松解、减张,发挥“刀”的特点,达到力学的平衡。 “病有百种,药有千种,而今针具仅用一种,岂能以一针而治百病乎?要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病范围,必须进行针具的改革。针刀源于《内经》,刺法独特,因病而施,继承“古九针”理论,为针灸疗法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从中医经典论针刀软组织损伤疾病,中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中医把软组织称为“筋”。《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记载“诸筋者,皆于节”。说明筋统属关节。经筋有疾,何以应之?《灵枢·经筋》云:“结者皆痛、以痛为腧”的理论。小针刀选择了痛点“阿是穴”作为治疗点进行针刺切割治疗,患者在术中往往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对人体经络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能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阿是穴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确有一定的疗效,然而中医学更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局部的这个概念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同阴阳的无限可分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慢性劳损的软组织损伤患者,不会是单一的某一块肌肉的问题,而是一个肌群的问题,今天治疗A点,明天B点又出现疼痛,B点疼痛缓解,C点又出现症状,如此反复,所以,要适时调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如,治疗慢性劳损引起足跟痛的患者,疼痛的点很多,从整体辩证考虑,跟痛多是由于老年肝肾不足,阳虚生内寒,故治则从温经止痛着手,先用艾灸治疗一周后,待痛点集中后,在施以针刀,针刺出血,疼痛即止。局部痛点针刺较易获得即时疗效,但症状易复发,所以临床治疗要从整体辩证出发,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