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6-4-21 17:08 编辑
患者均为医院针康部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符合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神经病学》关于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①病史:起病急骤,常有受凉和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②临床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口角歪斜,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间,部分患者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者消失、听觉过敏、多泪等症。 纳入标准:①符合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 6 5岁之间;③急性期(病程1-7 d)患者;④Portmann评分≤13分;⑤患者接受针灸治疗;⑥患者行为能力正常,能完全描述灸感的出现及消失。 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予以排除:① Hunt综合征患者;②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并未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③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而影响治疗的患者;④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领后化脓性淋巴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蛛网膜炎等)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脑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性中耳炎等疾病);⑤晕针者或对艾灸排斥者。 治疗方案:治疗环境 治疗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4-30℃;选择舒适、充分暴露病位的体位。 针灸材料选择:艾条规格:直径22 mm X长度120 mm;针灸针规格:直径0.25 mmX长度25 mm。 治疗方法: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中面瘫治疗取穴叫。针刺、艾灸治疗均由专业医师操作。第1疗程,分别对2组患者的翁风穴及下关穴施以温和灸,距离皮肤2--3 cm,以患者自觉温热而不灼烫为度,每日1次,每次45 min。每日艾灸结束后,予以针刺治疗,针刺取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双侧)、迎香、水沟、翳风、鱼腰,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取患侧面部腧穴,宜浅刺,平补平泻,急性期合谷行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第2个疗程仅对患者施以针刺治疗,在前一疗程取穴基础上加足三里(双侧)穴,施以补法,余穴操作手法同第1个疗程。针灸l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 Portmann评分标准 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比较患者两侧面部6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情况,即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 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正常2分,轻度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总分=抬眉+闭眼+鼓腮+撅嘴十示齿+张大鼻孔十安静状态评分。痊愈:20分;显效:17一19分;好转:14一16分;无效:≤13分。 热敏灸感的判定标准:根据陈日新教授关于热敏灸感的描述进行热敏灸感判定:艾灸治疗患者时,患者自觉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和非热觉等6种灸感的其中一种出现即可判定有热敏灸感出现。 经治疗,43例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17例,好转13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69.77%。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以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为主要临床症状。患者多见于20 - 40岁。目前国内城市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38人/10万人口,农村为26人/10万人口,发病率较高,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药常规采用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治疗,但关于糖皮质激素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而中医针灸治疗疗效确切,针灸可以改善面部的新陈代谢,有利于面神经炎性的吸收,尤其是艾灸治疗,可以温通经脉,调节面部气血,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周围性面瘫属于祖国医学中“口僻”、“吊线风”、“口眼㖞斜”的范畴。多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亏虚,脉络空虚致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人中面部经络,使面部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经筋失于约束而发本病。现代有学者认为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面神经麻痹。另有学者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反应。面神经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所以治疗当以消除炎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