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薄智云先生倡导了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薄氏腹针疗法”。该疗法是通过刺激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系统。薄氏腹针近年来在国内、国外大力推广。腹针治疗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中风后遗症、单纯性肥胖等各类疾病的疗效己经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薄氏腹针取得疗效的关键离不开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刺激手法,另一个就是穴位的运用。相对来说,穴位的运用还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要素。 薄氏腹针的穴位分布在腹部,具体的范围是上至中脘、下至关元,左右以大横为界。常用的薄氏腹针穴位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都、商曲、气旁、气穴、滑肉门、外陵、天枢、大横、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等等,不超过20个。那么,在这样一个如此有限的区域内,在常用穴位数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薄氏腹针是怎样灵活运用穴位、防病治病的呢?薄氏腹针理论指出,薄氏腹针穴位是具备一定空间层次的,一个穴位,针刺的深浅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相同。所以,薄氏腹针运用穴位的特色之一,即是强调穴位的不同层次。薄氏腹针理论认为,同一个穴位,根据针刺的深浅,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调脏腑。 浅刺(天部)调筋骨,指的是以“神龟图”为主的取穴用穴方法。根据薄氏腹针理论,神龟的头在中脘穴,颈在商曲穴,肩在滑肉门穴,上肢沿着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由肘而掌地展开,髋在外陵,下肢沿着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展开,“神龟”的尾部从气海延伸至关元,临床取穴用穴时,就根据“神龟”的对应部位来组合穴位。“神龟”的头部,对应人的头部,“神龟”的颈部对应人体的颈部,“神龟”的上肢、下肢则对应人的上肢、下肢,“神龟,的尾部对应人体的腰骶部。那么,如果患者,罹患头痛,就重点取“神龟”头所在的中脘穴,患者患肩周炎,就重点取“神龟”肩所在的滑肉门穴,如此类推。其原则就是人体的头身肢体和“神龟”的头身肢体一一对应。在这个“天”部、浅的层次,针刺还有再进一步区分深浅。比如,在“神龟”颈部所在的上脘穴来治疗人体颈部的疾患,浅刺,针效作用于前颈部的甲状腺;中刺,针刺作用于颈部中央的颈椎、椎间盘;深刺,针效作用于后颈部的肌肉群。所以,每个对应的头身肢体的点,还可细分为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在这个“天”部、浅的层次,针刺除了深浅的不同,还有着上、下、左、右区域的不同。比如,针刺“神龟”头部所在的中脘穴,除了浅刺治疗颜面、深刺治疗后枕外,穴位偏上方治疗前额、巅顶,偏下方治疗牙痛;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侧面颊、右侧面颊等等。 中刺(人部)调经脉,指的是以循经取穴为主的取穴用穴方法。薄氏腹针取穴区域包括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是阴脉之海,总任手足三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互为表里。通过调理这些经脉,能够起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的作用。根据薄氏腹针理论,要穴位发挥调节经脉的作用,则针刺深度应该是中等深度。上而提到的中脘穴,浅刺可以治疗头面,中刺则发挥治疗胃脘部疾患的作用;又如关元穴,浅刺针对腰痛,中刺可以补益肾阳、培补下元。 深刺(地部)调脏腑,指的是以“八廓”理论为主的取穴、用穴方法。“八廓”,也是薄氏腹针取穴、用穴的一个特色,其理论来源于腹部八卦的分布。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腹部的脏腑分布与调节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与后天八卦图相吻合,其天阳下降于地,地阴上升于天,天地交泰而生万物。基于此,薄氏腹针的“八廓”,是这样分布的:神阙为中心,离火在上,对应中脘穴,主心与小肠;坎水在下,对应关元穴,主肾和膀胱;坤地在左上,对应左上风湿点,主脾和胃;兑泽在左,对应左大横穴,主下焦;乾天在左下,对应左下风湿点,主肺和大肠;巽风在右上,对应右上风湿点,主肝与中焦;震雷在右,对应右大横穴,主肝与胆;良山在右下,对应右下风湿点,主上焦。“八廓”中每一廓的穴位都对所主脏腑有特别的指向性治疗作用,如心肾不交出现不寐、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用离廓与坎廓的穴位—中肮和关元;如肝气不舒,克伐脾土,出现肝木乘脾土之证,则可用巽廓、坤廓的穴位治疗—左右上风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