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0|回复: 1

经筋疗法治疗颈椎病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发表于 2016-5-25 16: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行天下 于 2016-5-25 16:52 编辑

      经筋理论首见于《灵枢》经,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十二经筋结支别》中指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所谓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人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行之部多与经脉相同,然其所结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膝,关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筋有刚柔,刚者所以束骨,柔者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坚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但手足十二经之筋又各有不同者……。由此可见,经筋理论是古人根据当时的解剖知识,以十二条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肌肉及其附属组织的生理和病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下面将详细论述与颈椎密切相关的经筋及两者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颈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人的颈椎由7个椎体、35个大小关节构成(6个椎间盘、枕寰关节、寰枢关节、钩椎关节和后关节),是上肢、肩背部、头部负重运动的中轴支柱,担负着头部的频繁活动。全身的神经沿颈椎上行下达,颅脑的血氧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输送,颈交感神经支配头、五官及上肢的血管、腺体分泌、心律调节等。颈椎的生理前凸是后天形成的,椎间盘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前厚后薄的形态,其纤维环在椎管部比较薄弱。但颈椎椎体后、外侧有钩椎关节加强椎体中轴的稳定性,项韧带又将颈椎约束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从解剖结构上看,颈椎的活动功能是较稳定的。颈椎后关节近似水平位,使颈椎生理活动功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比胸椎、腰椎更加灵活。
       经筋在维持颈椎活动中的作用
       颈椎的活动性除颈椎关节、软骨、椎间盘外,起主要作用的是颈椎旁的软组织—即经筋。椎间盘的主要生物力学功能是对抗压缩力,颈椎的稳定主要靠椎间盘(尤其是髓核)的膨胀性弹力(使两椎体分离)和椎体周围韧带的紧张性弹力〔限制了椎体分离)这两种相反方向的力所维持的,这两种相反方向的力使椎间盘力线保持最大稳定性从而使颈部脊柱得到了最大的稳定性。由此可以认为,正常人体颈椎活动性、稳定性因素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维持静力平衡;外源性稳定主要是附着于颈椎的颈部肌肉,以及相连接的韧带结构,包括肌肉的协调和控制,维持动力平衡。经筋的作用是产生姿势和运动、维系椎体,并使之处于合适、稳定的位置,属外源性稳定因素。内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基础,外源性稳定是颈椎稳定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看,外源性稳定比内源性稳定要重要得多。从组织结构来看,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远较椎管内组织病变及骨质改变要更早、更容易,当椎管内的组织病变加剧、骨质增生严重时,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将更加严重,更易对相邻或相关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常会反映在体表,表现为痛点、胀痛点,或硬或呈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点叫。如果失去内源性稳定,颈椎变化比较缓慢;而失去外源性稳定,颈椎就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性、稳定性,丧失正常的功能活动。
       经筋损伤与颈椎病发病的关系
       颈椎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轴心,当经筋损伤时,可引起颈椎内外力学平衡失稳,从而诱发颈椎病。维持颈椎肌力的动静平衡是保持颈椎姿势、曲度的必要条件,而颈椎旁经筋病理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颈项不适,头颈姿势和颈曲度的改变。在感受外邪、外力损伤或长期慢性劳损的情况下,使颈椎相关经筋损伤,这就破坏了颈椎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失调必然导致某一经筋的张力增加,以维持颈椎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运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而这种代偿又能使经筋损伤加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颈椎受力改变、平衡被打破或破坏加剧,进而使颈椎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加重颈椎病症状。
       经筋损伤与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经筋损伤   从经筋分布上可以看到,手三阳经筋、足三阳经筋都分别经过颈、项、肩部,手、足三阴经筋虽不直接通过颈、项、肩部,但其循行部位均与相应指、趾端交于背侧的手、足三阳经筋,间接与颈、项、肩部发生联系。经筋损伤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所循行的颈、项、肩部的拘急、疼痛、活动受限,甚则出现耳鸣、头痛、心悸、胸痛等症;涵盖了现代医学有关颈椎病中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等主要症型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从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看,除常见的拘急、疼痛、活动受限外,当病变从寰枕关节至颈4以上时,常有颈部头夹肌、颈夹肌的肌肉紧张和明显压痛点,还可出现姻部异物感、颈项部发板、枕后沉痛、耳鸣、偏头痛、眼目昏花、视力降低、目眶疼痛等症状;病变在颈4以下至胸4以上,常可在冈上肌、冈下肌、斜方肌、菱形肌的循行部位及肩胛骨内侧角有压痛、条索状或泥沙状结节,出现疼痛向上肢后侧、小臂前外侧甚至小指放射,病程日久还可出现手指麻木。出现肩胛骨疼痛时,疼痛可向胸前部放射,并引起胸闷、呼吸不畅、颈项强直、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这与《灵枢·经筋》篇中经筋损伤的论述极其吻合。
       经筋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由于经筋包括了现代解剖学的肌学、韧带学等诸多内容,故当经筋损伤时,可在上述组织内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除临床症状可帮助诊断外,在影像学检查上也能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当颈项部经筋病变时,可出现解剖位置和形态的相应改变,如:当颈项部经筋损伤时,通过X线检查常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当颈项部经筋损伤致颈椎小关节紊乱时,X线检查常显示颈椎棘突不能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小关节紊乱并出现明显偏歪。
       经筋理论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
       根据经筋理论,经筋病治疗的原则是: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燔针亦名火针,即用烧红的针直接刺人经筋。目前燔针在临床上较少使用,而多采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针灸法,它具有热力深透而不伤皮肤的优点,可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增强人体阳气,使经络通、气血行,祛寒疏风,通络止痛,治疗各种寒性经筋病效果较好。劫刺即快刺之意;以知为数,是得气的感觉;以痛为腧,即以疼痛部位或压痛之处为脑,而不必拘于经穴所限。这种取穴原则开后世“阿是穴”应用之先河,至今仍是治疗各种经筋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虽然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但也有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因而弥补了经脉在体表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即经筋循行之处,经穴主治所及。故在临床治疗颈椎病过程中,首先要对症处理经筋的特定病灶点。其次要依据经筋理论,循经辨证,在经筋所循行的部位寻找筋肉汇聚丰厚处或特定部位(穴位),采用远近结合、上下结合的方法,运用适当的手法或刺法松解病变的经筋,改善经筋损伤所导致的颈椎关节的紊乱,使经通筋顺,从而纵正颈椎受力失衡。当异常应力消除后颈部经筋得到松解,可使颈椎的受力改善、颈椎序列得以恢复正常,颈椎动脉、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节的刺激与压迫随之改变,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119

主题

121

回帖

66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6: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颈椎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至今仍有许多不同观点存在。我们只是以经筋理论做为切人点,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探讨对颈椎病生理、病理的认识,总结、归纳了经筋理论在颈椎病病因、病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运用经筋理论来指导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我们认为,经筋虽然是维持颈椎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如《素问·评热论病篇》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内因是发病基础,说明致病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颈椎与全身气血、经络、脏腑密切相关,我们在经筋与全身气血、经络、脏腑的关系上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经筋理论不能完全涵盖颈椎病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研究只是提供一种以中医理论认识现代疾病的思路,请同道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18:31 , Processed in 0.2168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