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源于中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住院、门诊病人82例,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参加本研究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诊断的各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肩手综合征诊断要点。 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心脏病、代谢障碍等疾病引起者;出现性脑血管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既往有痴呆病史者;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疾患者;文盲及严重视力与听力障碍者;各种肌病和关节病。 治疗方法: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采取个体化治疗,使血压稳定在135/85mmHg以下或正常范围内:控制血糖:选用适当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调节血脂:根据胆固醉、甘油三酯情况适当运用降脂药;防止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0. 1 g/日;神经营养药:胞二磷胆碱0. 2g, 3次/日;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辅以必要的营养支持。 针灸针具:华佗牌0. 3mm x 25-50mm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 采用靳三针针刺方法,取穴:偏瘫侧肩三针:肩I针(正对肩峰下凹陷处)、肩II针(肩I针前2寸凹陷处)、肩III针(肩I针后2寸凹陷处)、上肢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刺法:肩三针向远端斜刺30-35mm;极泉进针时避开动脉直刺30-35mm,以上肢抽动为度;尺泽、内关直刺15-20mm,为手指末端抽动或麻木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5周,30次。 康复功能训练  1)肩、肘、腕及手指的关节被动活动,诱发上肢肌肉活动,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同时借助器械进行作业训练。②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位时,患者肩脚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并外展;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垫枕,使其保持前伸位,掌心向健侧和肩胛骨前伸位;患侧卧位,患者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各种体位摆放均应避免腕屈曲。每日指导患者功能训练2次(每次30min),卧位时嘱患侧上肢远端高于心脏位置。每周6次,共治疗5周,30次。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 SHS),又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常继发于脑血管病之后,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2.5-70%。由于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占优势,肩胛骨下沉、后缩,肩关节内旋,故肩关节上举、外展均受限且疼痛,而疼痛及恐惧心理又增加屈肌张力,使患肢陷入“疼痛一痉挛一疼痛”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