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医精诚 于 2016-6-13 16:38 编辑
经筋是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经筋系统”包括十二经筋、大筋、小筋、筋膜、维筋等,与“经络系统”在传统医学理论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对临床的“痹证”、“中医骨伤”、“中风”等病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风湿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关节肌筋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经筋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经筋为十二经筋的简称,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功能正常是维护经络疏达、关节功能正常活动的重要基础,如经筋出现“拘急挛缩”、“奎塞不通”,必然引起或加重经脉痹阻,关节肿痛;而关节肿痛,经脉痹阻,也会进一步加重经筋的痹痛,因此疏通经筋痹阻在痹证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内经》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明确提出了“横络”和“解结”的概念,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横络”,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横络”就是指肢体经筋走行上出现的局部条索、聚筋等病变;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节外横络之分。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厚的关节囊、关节内组织粘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健末端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临床诊查“横络”方法,《灵枢·经筋》在论述十二“痹”的治疗时,反复提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将痛点做主要的治疗点,对此,近代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认为痛点未必是最佳治疗点。笔者认为痛点是痹证邪正交争或经筋痹阻的主要部位,除此之外,诊查“横络”可参考《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方法。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除外痹证的肿痛部位,循经筋走行常可扣及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状“横络”,在肿痛部位周围、上下常可发现肢体寒、温不均或感觉迟钝的表现。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痛患者大多在胫骨粗隆内下方近阴陵泉存在“横络”结点,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大多在腰二、三棘突旁存在皮温增高现象,对这些部位进行疏通、松解后,原发肿痛即可明显减轻,切中《内经》的所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