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14-83岁,平均47.2岁;其中阑尾切除术后20例,胆囊切除术后4例,胃穿孔修补术后6例,肠粘连松解术后8例,肠切除肠吻合术后2例。
治疗方法:患者在胃肠功能恢复前均禁食、输液、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脐疗组于术后1h于脐部外数中药(药物组成:大黄、厚朴、肉桂、吴茱萸、槟榔、白附子等,制药方法:前药粉碎后筛取细末用白醋调和备用),每次10 g,每日1次,至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
从患者手术结束开始计算观察时间。脐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8--33 h,平均18.5 h,肛门排气时间为11-41 h,平均22 h,其中术后簇24 h肛门排气28例(70 % )。
一般腹部术后排气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手术刺激。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肠管暴露,手术操作的直接刺激,肠系膜的损伤,腹腔内炎症的刺激,低血钾等均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的抑制,使术后肠端动减弱。②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使得肠蠕动减弱。③由于疼痛,使患者较长时间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④有的患者术后排气前绑腹带,缩小了肠管所占的空间,约束了肠管的蠕动。而脐疗法是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脐疗是外治用药途径的精髓所在,基本原理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内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之旨。即:病从外人,外治可应之,即使病从内生,仍形诸外,亦可以外治,并非外治不能治内。脐在腹部中央,按中医理论,透过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联系,作用于全身,所以应用广。脐就是神阙穴所在之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它有任、督、冲、带四脉通过,而统全身的经络,联系五脏六腑,故若各部气血阴阳发生病理改变,可籍刺激神阴穴而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治疗全身的疾病。现代医学也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而被人体吸收,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人体循环;又因为脐动脉的结构特殊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腹部术后患者尽早排气,就可以早进食,由于术后患者营养的吸收、体质的恢复主要依靠饮食的调养,如果排气迟,无疑会影响营养的摄入。腹部手术可使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致使肠道内的气体和内容物积滞造成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术后肠道功能减退属虚实夹杂之症,术中伤气耗血,形成虚的一面,但其主要表现为胀、痛,气滞则胀,不通则痛,因此又有实的一面,故虚中夹实,实中有虚,本组药物不仅有苦寒之大黄.且有辛温之厚朴、槟榔、白附子及辛热之肉桂、吴茱黄等,可行气导滞,通腑导下。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其兴奋作用的一个途径是其成分番泻昔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昔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昔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粘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槟榔有拟胆碱作用,能增强肠蠕动,利于排便,同时使消化液分泌旺盛.帮助食物消化吸收,食欲增加。肉桂属芳香、气味俱厚的中药,不仅能通经活络,而且有促透作用,离体动物实验证明:肉桂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一8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