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灸行天下

《黄帝内经》中所蕴含的健康知识,您了解多少?

[复制链接]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6: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2、中医的食疗理论指导我用食物防病、治病



    几千年来,中医的祖先们就提倡“医食同源”、“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食物,在中医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不但为你描述这些食物的性味,也就是食物的属性温、热、寒、凉、平,还告诉你这个食物的味道,包括有酸、甜、苦、辣、咸,最重要的是,祖先还告诉了我们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功效、归经、宜忌等等,这些我们常人无法用身体感受到的功效,都在医书中写的非常详细。



    就如人们常吃的一些主食,祖先告诉我们:



    大米: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能,适宜一切体虚之人及常人食用,适宜高热之人,或久病初愈,或妇女产后以及老年人、婴幼儿、消化能力减弱者,煮成稀粥调养食用;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的功效,但湿热痰火及脾滞者禁服,小儿不宜多食;



    小米:味甘,咸,性凉。归肾、脾、胃经,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书中还告之,前人的经验,小米不能与杏仁同食,会令人吐泻……



    以上对食物功效的说明在很多的中医药书中都有记载,记录最详细的要数《中华本草》。



    《中华本草》是198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全国60多个单位协作,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完成的巨著,共收载药物8980味,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质,是将历代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总结汇集而成。



    当看到书中对自然界的大树、小草、菌类、藻类、猪、鸭、鸡、牛、铁、金、铅、银等等都有详细的药物功效描述时,真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知识的。



    当食物进入嘴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食物的味道,甜的、酸的、苦的、咸的大家都能知道,可是食物的属性能体会到的人就很少了,我的身体较为敏感,对食物的温、热、寒、凉、平也只能感受个大概,做不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么准确,但食物进入身体后,进入哪个脏器、哪条经络,又去发挥怎样的功效还真没法用身体来感受,而这些古人是怎么知道的呢?最重要的是我们按照古人所说的食物功效去调养身体时,确有其所说的效果。



    所有的书中都会告诉大家,这些药物的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和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点滴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总结得来的。中国古代,有关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等等。



    不管书中怎样说,按我们常人的身体,是不可能感知吃下肚中的食物跑到了哪个脏器、哪条经络里去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介绍气功的书,书中描写一位气功大师,在气功状态下能感知大树、小草、花朵、食物等等的功效。书中介绍他来到一棵大树前,面对大树开始进入气功状态,他能将大树的各种信息调入自己的身体内,感知身体的变化,能告诉你这棵大树是什么味道、什么属性,归哪条经络、脏器,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作用等等,他的描述与古书中记载的一样。



    看到这里,我终于知道要想用身体来感知食物所有的功效,是身体本身必须具有特异的功能,是具有这些超出常人的特异功能及超出常人的智慧的先人开创了中医学、中药学并发现了经络,我们后人只要将先人告之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就能防病、治病,就能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现在只要走进书店,各种食疗保健的书籍是非常多的,大家想学食疗保健的知识也是非常方便的。但从我个人的经验上来看,掌握食物的属性,也就是食物的温、热、寒、凉、平,对维护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温热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很快燥热、上火,寒凉的食物吃多了,身体内极易造成血脉的淤堵,引发各种病症。而我们只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食物,也就是身体燥热、上火时,少吃温热的食物,尽量选择性平、性凉的食物,就能有效地控制住身体内燥热的发生;当身体内血脉不通、浑身酸痛、动脉硬化时,就不要再去吃寒凉的食物,而去选择一些性平、性温的食物,让身体温暖起来,血脉畅通起来,久而久之,就能治疗这些因身体寒凉而患上的各种病症。

85

主题

93

回帖

49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16: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3、为什么古人热衷用草药治病而忽视食疗



       虽然古人对我们日常所吃的鸡、鸭、鱼、菜、蛋、奶、茶等等,都有详细的功效记录,但古人用食物防病、治病的案例却不多,绝大多数古代医者不是用食物治病而是采用各种草药,这是为什么呢?



       特别是补益身体、强壮体魄,粮食、肉类所表现出的功效都要远远超过草药,草药不能当饭吃,而所吃的各种食物却能当药用,为什么将食物的功效研究得如此透彻的先人,却忽视食物而重草药?



      一次,我与一个南方朋友闲聊,朋友说在南方很少能买到质量好的红枣,到北方来一看,红枣的品种真多,又大、又甜。说她以前几乎没吃过红枣,现在知道红枣补气血效果好,但她们南方买红枣还是很不方便。



       我说我也是来北方后才知道红枣有很多的品种,才知道红枣也能长成核桃般大小,才知道好的红枣煮后做成的羹甜得都腻人。我说我们南京也不长红枣,记得小时候只要河北老家来人,我们才有红枣吃,平时在市面上是很难买到红枣的。



       聊着聊着我突然想到,我每天都离不开的红枣桂圆羹,如果时光倒退四十年,如果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在南京生活的我能吃上红枣桂圆羹吗?还真难。红枣主要生长在北方,桂圆主要生长在南方,我生活的城市南京,这两样东西都不生长,那时要买这两样东西要去市中心的南北货商店才能买到。如果时光再倒退几十年,交通极不发达,任何区域的人都只能长期吃着当地土生土长的各种食物,那么像红枣、桂圆,产地一个北,一个南,先人就是知道这两种食物是补血、补气的最佳搭配,可要想吃上一碗红枣桂圆羹还真做不到,自然在古人治病的方法上,就很少见到用红枣桂圆羹为病人来补血补气的记录了。

还有我极力推荐大家最好天天吃的牛肉,也只有现在才能随时吃上。想想小的时候,猪肉、牛肉都是要凭票才能购买到的。汉族是发猪肉票,回族发牛肉票,我妈是小学教师,她教的学生中有一位是回民,而她们家生活条件很差,很少去买牛肉吃,牛肉票是按月发放的,过期都作废,这位学生有时会将她们家的牛肉票送给我妈妈,这样我们才能吃上一顿牛肉。



       而我们的先人,要想吃上牛肉就更是不易了。中国是农耕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吃肉历代都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只有大富大贵之人才有权力享用,百姓吃猪肉还要等到过年,牛肉就更是稀罕之物了。医家就是知道牛肉是补血、补肾最好的食物,也做不到劝气血两亏的病人多喝牛肉汤、多吃牛肉来补养身体吧。



       还有我常常介绍大家要吃的海虾,生活在内地的人们,也只是最近的一、二十年来才能吃上鲜活的海虾,以前能吃上海虾干就是奢侈品了,那古人呢?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一辈子都没见过海虾长什么样,就是知道海虾是补肾最好的食物,能做到用海虾来补肾、强肾吗?



       而古人采摘最方便的是满山遍野的各种植物,郎中们只要懂得哪些草药能治什么病,就去采摘,不需要任何的成本,还能为患者治病,而治好病的患者会给医者一些粮食、食物或钱财来维持医者的生活。



       古代缺的是粮食、鱼、肉等食物,古代最不缺的就是生长旺盛的各种草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医药,自然很少会用粮食、鱼、肉等食物来调养身体,自然就缺少用食物防病、治病的经验,也就出现了翻遍多少古医书,记录完全用粮食、鱼、肉等食物来治愈疾病的病案是非常少的。



       而现今社会,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极大的丰富,可最缺的却是草药。住在城里的人,就是知道某种草药能治病,可你想在城里采到草药还真是不可能,要出城到郊区去找,郊区的土地都种植着蔬菜、粮食,生长杂草的地方也越来越少了,所以现代人要想用新鲜的草药防病、治病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城里的中药店里倒是可以随时买到各种中草药,但那已不是古代中医用来治病的新鲜、无污染的中草药了。中药大部分是植物及植物的根茎,保存不好极易发霉、生虫,所以现在很多的中药都经过了防腐处理,不但药效大减,而且还添加了对人体有伤害的成分。



       现在很多的中药已不是在大自然中采摘来的,多数为大批量的种植,农药、化肥是免不了的,最可恨的是,像当归、黄芪等等这些根茎中药,在种植过程中普遍使用了“壮根灵”,使得这些中药的根长的又粗又壮,还缩短了种植期。



       现在的中药为什么治病效果越来越差?就是现在的中药已不是古人治病时的中药了,不但不新鲜,而且还被层层的污染,这种状况下的中药怎能治病救人?这种状况下的中医药怎能在现今发展壮大?



       什么叫与时俱进?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找出适合时代特征的生存方式。



       现今社会已不再适宜用草药治病了,可现今社会却可以大力发展用食物防病、治病。食物的功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验证出来了,只是古人不具备用食物防病、治病的条件,所以才不能被医家广泛使用。




       而生活在现代的人,食物品种极大丰富,让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在众多食物中,找寻到适合自身需要的补血、补气、补肾等各种食物,而食物从安全性来讲,也要远远大于一些草药,但药效并不比同类草药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0:27 , Processed in 0.25668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