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为医院针灸四科门诊及病房的符合诊断为脾虚湿盛型肥胖的患者,年龄为30 - 55岁,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6例,符合以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BMI分级。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根据1991年全国第三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疗效标准制订(每型具有诊断证候2一3项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 脾虚湿盛型: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舌苔薄腻,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方法:排刺埋线治疗 埋线选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 嘱患者坐位,局部穴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后,于12号针头内置长约1.0 -1.5cm的生物蛋白线,脾俞、胃俞、大肠俞针身斜刺人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针身直刺入穴位,得气后边退针边进针芯,把羊肠线垂直埋人穴位内,出针后干棉球按压针孔,查看针孔处无暴露肠线后,用创可贴贴敷针孔。进行左右穴位交替埋线,1周1次,4周1疗程,治疗2个疗程。 排刺选穴:脾经腹哀、大横、腹结、腹舍;胃经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嘱患者取仰卧位,将针刺穴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后,用0. 30mm x 40mm华佗牌针灸针刺人,进行循经排刺,平补平泻,针刺30 min , 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疗效标准:各指标评判标准分别为:临床治愈:经治疗达到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BMI < 24kg/m2;显效:腰围减少>7cm;体重下降>5kg; BMI减少>2. 0kg/m2;有效:腰围减少4一7cm;体重下降3-5kg; BMI减少1.0一2.0kg/m2;无效:腰围减少<4cm;体重下降<3kg; BMI减少<1 kg/m2。 经治疗,3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日:“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灵栖卫气失常篇》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后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大抵素禀之盛……,唯是湿痰颇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主要与先天享赋、饮食习惯、多逸少劳及情志因素有关。根据肥胖的成因将其分为五类:①脾虚湿盛型;②胃热湿阻型;③肝郁气滞型;④脾肾阳虚型;⑤阴虚内热型。其中脾虚湿盛型肥胖者所占比例最高,表现为形体肥胖、浮肿,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肢体困重,纳差,腹满,大便塘薄,肌肉松弛,舌淡而胖、苔薄腻,脉濡缓无力或脉沉细。即我们所谓的单纯型肥胖。 肥胖症是继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减肥药物和手术治疗存在诸多风险,而中医针灸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单纯性肥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散见于历代著作中,认为肥胖属于“脾运失常’、“痰湿’,、“气少’范畴。肥胖的病机在于脾胃失和,痰湿内阻,日久痰湿生瘀,伤及肺肾,病理产物主要有痰、湿、瘀。现代医学认为,成年人标准体重  身高cm一100cm) x90%=标准体质量(kg)。体重超出标准体重的10%时,称为超重;超出标准体重的20 %,称为轻度肥胖;超出标准体重的30%,称为中度肥胖;当超过50%时则成为重度肥胖。长期肥胖不仅容易继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也容易引起膝关节骨关节炎、腰椎病等。因此对于肥胖症患者而言减肥是刻不容缓之事。西医各种减肥药物及外科手术在可以达到减肥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中医针灸绿色健康,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成为许多肥胖患者的理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