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以腰背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为主要症状,给患者的经济和生活带来巨大的负担,临床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经过系统治疗后多可取得不错的疗效。 患者均为中医院颈肩腰腿痛门诊就诊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年龄18一75岁,平均(42.3士6.37)岁;病程0.2一4.6年,平均(2.18士1.36)年。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①曾感受风寒,或有外伤、劳损等病史,重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多发;②肩胛部酸沉不适,背部肌肉僵硬并可触及压痛点或条索状改变(多沿骶棘肌行走方向);③症状可随天气或劳累而改变,多在劳累后加重,但背部、腰部活动可正常;④常规X线片无异常发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局部软组织损伤(急、慢性)或感染者;②肝肾功能有缺陷,或造血系统出现异常者;③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沿脊突两侧按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顺序用食指或中指指腹触摸,找出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即MTrP点),并用亚甲蓝一一标记,在距离标注点约5一10 cm处碘伏消毒后,把中号浮针(直径0.6 mm,长32 mm)放入一次性使用浮针进针器的固定槽内,凸点向上,后拉固定槽,右手持进针器与皮肤呈10°一30°角,右手食指轻按红色按钮,针体刺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左手拇指和食指持针身针座使浮针从固定槽上抬,右手将进针器向后退出,而后可依进针点为支点进行扇形扫散。操作时手法宜轻柔,避免暴力,用时约4 min。治疗过程中注意询问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待疼痛消失后再留针40 min左右,期间再行3次扫散手法,然后起针。效不佳者可抽出针芯,将浮针软套管于皮下留置8一24 h,隔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0分,无痛;1一3分,轻微疼痛,可耐受;4一6分,中度疼痛,能忍受;7一10分,重度疼痛,不能耐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3, 4个疗程后记录患者VAS评分。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20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完全正常。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腰背部疼痛稍减轻,脊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治疗后随访2个月,治疗组失访1例,对照组30例均得到随访。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24例,好转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 腰背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指腰背部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慢性炎症引起的病变,又称肌纤维组织炎、肌风湿症、肌筋膜炎等,多因肌筋膜组织损伤后形成,属中医学“腰痛”“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伤、劳损、肝肾不足或外邪侵犯而致经络、经筋受损,气血癖滞,经脉不通。《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以气血之邪所闭……不得通而痛也。”“腰者,一身之要也,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诸病源候论·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气,经络继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在治疗方面,中医学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华佗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夹脊下行,与病变部位相吻合,故根据循经取穴、以痛为腧的原则取穴,以达祛风湿,通经络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