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体针与思尔明(以下简称药物)对血管性痴呆(简称VD)的神经功能量表的影响。方法:将VD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体针组和药物组。MM SE、患者行为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 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前M M SE.、AD L、BB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眼针组、体针组、药物组M M SE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P < 0 .01), ADL、BBS生活能力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疾病严重程度评分S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 0.01);其中眼针组与体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眼针组、体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副反应EI评分组间对比,眼针组、体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日常习惯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眼针、体针、思尔明对VD均有明显治疗作用;眼针、体针疗效优于思尔明,且副反应少于思尔明;眼针、体针疗效相比无特殊性差异。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针灸疗法;眼针眼针治疗VD是笔者根据已故专家彭静山创立的眼针理论,结合VD的中医病机特点,以及笔者6年临床治疗体会,采用眼针治疗VD,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诊断及纳入标准:按照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一Ⅳ)中有关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选取中等程度病例(MM SE积分11一19)。病例来源于本院门诊和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眼针组、体针组、药物组各34人。治疗后眼针组无脱落病例,体针组脱落3例,药物组脱落5例。总脱落率为7. 8%,符合脱落标准。最后完成病例各组间一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 .05)。 2治疗方法眼针组:用31号25rnm毫针针刺双眼眶外区上下焦、心、肝、肾、脾穴位,沿皮横刺得气后留针15min,运勿需手法,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12周。药物组:口服辉瑞公司生产的思尔明片每次20mg次,每天3次,共服药12周。体针组:体针取穴:百会、四神聪、神庭、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水沟,用28号1.5寸毫针,平补平泻,每次留针15min每日1次,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共12周。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量表MMSE、非认知功能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临床总体印象表(CG I)的变化进行观察。3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疗效判定标准:MM SE为主要参考指标,以神经功能量表积分均值的变化来表示智能的改善,即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均值的改善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