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1|回复: 2

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67

回帖

155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8
发表于 2014-9-11 1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眼针疗法作为微针疗法的一种现已广泛应用于临证治疗,至今已历经30余载,其理论体系,尤其是眼针的分区定穴方案,现已经历了2次修改,而第3套方案以其穴位分布的合理性、穴区角度的严谨性而更易为临床医务人员所接受。本文从彭静山教授观眼识病、观眼诊病及眼针疗法3个阶段的理论基拙方面加以阐述,时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进行剖析,从侧面介绍眼针疗法发展历史,从而指导临床眼针疗法的应用。[主题词〕眼针/历史;医学史 眼针疗法为已故著名老中医、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受华佗观目“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观点的启发,结合眼与经络的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潜心研究而发明的在眼眶周围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此疗法以其显著的疗效及简捷的操作而深受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并为海内外所关注。该疗法的问世,丰富了祖国医学望诊的内容,填补了针灸中眼针治疗的空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眼针疗法自其理论形成至今已30余载,眼针的分区及定穴标准亦由20世纪70年代彭静山教授的提出、总结及后期由田维柱教授的完善而日臻成熟,并经临床验证而上升到了新的层面。1观眼诊病理论基础的形成1. 1求古训,细揣摩,探观眼诊病之奥旨 彭静山教授发明眼针疗法的初衷始于对观眼识病的探究。彭老临证时因为耳聋等自身条件所限,尤为重视望诊,凡望诊所涵及的内容均加以细心揣摩,临证之余,勤求古训。阅览王肯堂之《证治准绳》及傅仁宇之《审视瑶函》时,为以下内容所吸引。《证治准绳》中写道:“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审视瑶函》在引用华佗的这句话后又指出:“夫八廓之经络,乃验病之要领,业斯道者,岂可忽哉,盖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位,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顺逆而调治之耳。”验目以识病,王肯堂引证于前,傅仁宇发扬于后,前人的论及增强了彭老潜心研究之信心。 纵观祖国医学中经络理论对于目之提及,更加验证了眼与脏腑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体十二经脉中除肺、脾、肾、心包四经之外,有八条经脉是以眼睛作为集散之处,而肺、脾、肾、心包四经亦通过表里关系间接地与眼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脉皆属于目”,这都说明了眼睛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相连。1. 2先总结,后发扬,完善五轮八廓学说 古人对于观眼诊病亦经历了由探索到理论形成的漫长过程,其中五轮八廓学说的形成不仅为前世医家临证经验的积累,同时也为眼针分区定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是将眼由外向内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等5个部位,并分别划属五脏,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五脏六腑的关系,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种基本理论。五轮学说源于《灵枢·大惑论》中有关眼与脏腑关系的论述:“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窼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首先提出了眼的各部位与脏腑的关系,为五轮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亦经不断探索及总结,逐渐创立了五轮学说。在我国现存医籍中,以宋·王怀隐所著之《太平圣惠方》的记载为最早。以后又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这一独特的目诊理论,因眼球形圆,转动灵活如车轮,故称之为轮。正如《审视瑶函》所言:“目有五轮,属于五脏,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之曰轮,其象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五轮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说:“五轮,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火之精腾结而为血轮,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气,故曰气轮。金为五行之至坚,故白睛独坚于四轮;肺为华盖,部位至高,主气之升降。少有佛郁,诸病生焉。血随气行,气若佛郁则火胜而血滞;火胜而血滞则病变不测。火尅金,金在木外,故气轮先赤。金木而后病及风轮也;金色白,故白泽者顺也。风轮者白内青睛是也,内应于肝,东方甲乙寅卯,厥阴风水,故曰风轮。目窍肝,在时为春,春生万物,色满宇宙,惟目能鉴,故属窍于肝也。此轮清脆,内包膏汁有涵养瞳视之功,其色青,故青莹者顺也。世人多黄浊者及湿热之害,惟小儿之色最正,至长食味则泄其气而色亦易矣。血轮者,目两角大小皆是也,内应于心,南方丙丁巳午火,心主血,故曰血轮。夫火在目为神光,火衰则有昏暝之患,火炎则有焚燥之殃。虽有两心,而无正轮,心君主也,通于大眦,故大眦赤者实火也。心包络为小心,小心为相火也,代君行令,通于小眦,故小眦赤者虚火也。若君主拱默,则相火自然清宁矣。火色赤,惟红活为顺也,肉轮者两脾是也,中央戊己辰戌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轮。脾有两叶,运动磨化水谷。外亦两脾,动静相应。开则万用,如阳动之发生,闭则万寂,如阴静之收敛。土藏万物而主静,故脾合则万有寂然而思睡,此脏纳归静之应也。土为五行之主,故四轮亦脾所包涵。其色黄,得血而润,故黄泽为顺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五轮的具体位置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其发病特点,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五轮学说,明确了眼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功用,通过轮脏之间的隶属关系,在临证中通过观察眼的不同部位的外在变化而推断相应内脏的生理、病理改变,极大地丰富了望诊内容,指导了临床的治疗。 (2)八廓学说 八廓学说也是中医目诊的一种基本理论,它是建立在脏腑学说基础上的逐渐发展起来的观眼诊病方法,它将外眼划分为8个方向,八廓分属不同脏腑,以此查视白睛血脉丝络的状况,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八廓学说首为眼科专著《银海精微》所提及,以后历代医家对此均有阐述及发挥,但所涉及八廓的具体位置分属脏腑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描述及理解均不尽相同。彭老在揣摩观眼诊病分区定穴时,对前人描述八廓的诸多文章亦深感费解,但《审视瑶函》及《证治准绳》所论及的八廓学说的内容对其起到了较大的启发。 《审视瑶函》中说:“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位,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逆顺而调治之耳。”肯定了八廓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揭示了轮与廓的区别及各自诊病的特点。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八廓亦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说:“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经纬于脑,贯通脏腑,以达血气往来以滋于目。廓如城郭然,各有行路往来,而匡廓卫御之意也。乾居西北,络通大肠之腑,脏属肺,肺与大肠相为阴阳,上连清纯,下输糟粕,为传送之官,故曰传导廓;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于肾,肾与膀胱相为阴阳,主水之化源,以输津液,故日津液廓;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腑,脏属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震正东方,络通胆腑,脏属于肝,肝胆相为阴阳,皆主清净,不受浊秽,故曰清净廓;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脏,脏属肝络,肝与中焦相为阴阳,肝络通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离正南方,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心与小肠相为脏腑,为谓阳受盛之胞,故曰胞阳廓;坤位西南,络通胃之腑,脏属于脾,脾胃相为脏腑,主纳水谷以养生,故曰水谷廓;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腑,脏配肾络,肾与下焦,相为脏腑,关主阴精化生之源,故曰关泉廓。脏腑相配,内经已有法定,而三焦分配肝肾者,此目之精法也。盖目专窍于肝而主于肾,故有二络之分配焉。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察乎二目两眦之分则昭然可见阴阳顺逆之道矣。”明确指出了八廓的方位以及与脏腑间的关系。 近代眼科专家陈达夫著有《六经法要》。陈氏注八廓说:“五轮是人体的组织功能,八廓是说某种眼病发生的表现,并非每个病员都有廓病,更不是正常人也分八廓。所以八廓之说似乎无用。有的人不知其由,遂在著作中加以否认。如《银海精微》首创‘五轮八廓’,却说是没有定位。既无定位,何必有名?《医宗金鉴》虽未说没有定位,却没有指出位置和说明八廓的用途。只有《审视瑶函》画了八廓定位,肯定了它的用处,说八廓是用来辨认眼病血丝的。这个理论,十分有力。但可惜它未加深讲,仅于图案上面画出左右两眼,两眼上胞各写上四个卦名,两眼下胞又各写出四个卦名,使学者无从辨别,那就更说不到临床拿来应用了……”。可见,对于八廓理论,历代医家均没有进行详细阐述,尤其是其具体位置及作用,使探究者颇感茫然。 经过反复的推敲、揣摩,彭老结合自己近万例临证观眼诊病的病例积累,大胆地提出了以八卦划区定穴的设想,该设想不仅是对前人相关理论的系统总结,也为眼针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1 20:05:02 | 显示全部楼层
2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产生过程
2. 1参古籍,感新悟,形成初稿
    要解决在眼部较狭小的区域内合理地分配脏腑对应的部位,探究古训、整理并总结历代医家的相关理论首当其冲。关于眼与脏腑的关系,《内经》与历代医家已多有论述,《证治准绳》原引华佗的一段话中指出,眼中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对眼睛可以验看丝络的部位只有白睛,在整个白睛上要辨清属于14个脏腑的“形色丝络”并不容易。华佗指出的6个大络是心、肺、脾、肝、肾、命门,8个中络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膀胱共14个脏腑官,但十四经里“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有十二经,命门却不在内,因为命门不属于脏腑。三焦的问题各医书里意见也不同。因此,研究眼与脏腑的关系,首先应该解决命门与三焦两个问题。结合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彭老选择纳入六经时去掉了的命门以及附属于心的心包,将三焦扩大为上焦、中焦、下焦,使其总量定为13个部位,在小小的眼睛里容纳13个部位,利用八廓是很适宜的。而八廓来源于八卦,于是就用后天八卦划分眼睛八区。一般对方向的叫法习惯上叫做前后左右,前为阳,左为阳,就先划分左眼,为了使用方便,将乾一兑改用1~8阿拉伯数字作为代表。
    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的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于是将眼区分为4个象限。再将每1个象限分成2个相等区,即8个象限,区域相等,此8个相等区即为8个经区。
    划区时,人仰卧头向北,脚向南。左眼的西北方恰当乾卦,正北为坎,东北为艮,正东为震,东南为巽,正南为离,西南为坤,正西为兑。与脏腑的关系,乾属金,肺与大肠属金,金生水,坎为水,肾、膀胱属水;水生木,正东方肝、胆属木;木生火,正南方心、小肠属火;火生土,西南方坤为地,脾、胃属土。东北艮为山,山是高峰,画为上焦;东南巽为风,画为中焦;正西兑为泽,画为下焦。去掉命门,因为命门不属于脏腑,心包附属于心,亦无相应位置。此方案扩大了三焦的分布,对眼针治疗起到了内外相应的作用。
    用后天八卦划分了左眼八区,右眼的划分颇费周折,彭老参照王肯堂论八廓所云:“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察乎二目两眦之分则照然可见阴阳顺逆之道矣。”有鉴于此,将左眼的八区划分平移至右眼显然不适合。于是按:“阳道顺行,阴道逆行”的原则,左眼的进行序列如钟表的时针为顺时针的,则右眼的进行序列应为逆时针的。
    彭老用此方案从1970-1974年对初诊患者试行观眼识病,积累了1万余病例,准确率很高,把望诊推进了一步。自1974年始由观眼识病而创造了眼针疗法,应用于临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脏腑机能失调,经络平衡失调,气血瘀滞所产生的各种疼痛,经络阻滞所发生的运动障碍如中风偏瘫、高血压、心律不齐、胆绞痛等,都取得了很迅速的治疗效应。
2. 2纳异议,循临证,方案更新
    眼针分区定位方案更新的想法始于1987年1月,当时辽宁省卫生厅邀请国内著名针灸学家为眼针疗法组织鉴定委员会,并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雪苔老先生提出一个建议,他说:“眼针属于微针疗法的一种,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然而经络在人体的分布除任、督在前后正中线为单行以外,十二经都是左右相同。眼针疗法的八区十三穴的划分左、右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彭老接受了此建议,进行了深人探索,又提出眼区划分的新方案。
    这一方案是左眼不变,把左眼图纸向右水平翻转,作为右眼的划区定穴。
    该方案八区十三穴左右相同,符合经络循行的原则及眼区的深部解剖所见。经过2年多的临床实践,效果和原方案相同。对于其中差异,彭老经研究、分析,认为与经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尤其是阳跷、阴跷二脉的特殊的循行交会关系所致。比较两方案的不同,集聚于内、外眦之间的穴位为上焦、肝、胆、下焦、脾、胃共6穴,所余的肺、大肠、肾、膀胱、中焦、心、小肠等7穴位置变化较大,但阳跷脉“同足阳明经上行”,足阳明经起于承泣,正是心、小肠的第6区;阳跷脉又通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为表里,互通脉络,故肾、膀胱亦与阳跷脉相通。肺、大肠经按十四经经气流注关系与足阳明胃连通,按三焦划定胃属中焦,故7个变化较大之穴位,均通过阳跷脉相连通,治疗方面疗效接近处于情理之中。再者,虽经两次方案变化,但左眼区域的划分及配属未变,根据“交经缪刺”取穴法,左侧亦可用以治疗右侧疾病,且左右两眼的内、外眦由二跷脉而联合到五脏六腑及上、中、下三焦,因此其治疗作用两个方案完全相同。2年之间应用新方案治疗了千余例各种疾病,其疗效与原划分方案毫无差异,新方案于原方案基础上更加符合传统经络的特点。
2. 3考八卦,调方位,再易方案
    眼针疗法参照第2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10余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彭老及其高徒田维柱教授奔走于世界各地,讲座授课,施术除患,为眼针疗法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对眼针理论的反复研习、探究、参照后天八卦的具体方位的对照衡量后,师徒2人对当时八区的具体方位方面又重新有所感悟,眼针分区定穴的第2套方案中,其八卦的所在位置较标准的后天八卦位置仍略有偏移,例如以左眼为例,坎位应于正北方,而原方案中之坎位所包含的肾、膀胱2穴只有肾区尚属正北方位,而膀胱区则向东北方偏移;再如震位应于正东方,而原方案中之震位所包含的肝、胆2穴只有肝区尚属正东方,而胆区则向东南方向偏移。以此标准衡量,第2套方案中对于八卦所处的位置均存在以点盖面之嫌,故田维柱教授于1999年又重新改进了眼针的分区定穴方案,调整了原八区十三穴的相应位置,以左眼为例,即顺向调整了22. 5 °,右眼方案仍与左眼对称,使整合后的八区实际位置与隶属的八卦位置完全一致。
    第3套方案的推出,首先合理地解释了在以往临证实践中颇感费解的现象,如在以眼针治疗某些腹泻病人的同时,其原有的腰痛、下肢酸软等肾虚症状能够得以缓解;某些尿频、尿急等膀胱经病变的病人,行眼针治疗后,原有的头痛、眩晕症状得以缓解;某些头痛、目痛等上焦病变的患者,经眼针治疗后,其原有的胁肋胀满、口苦、善太息等肝经症状能够得以缓解。此外,从观眼识病的角度来看,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白睛上的很多络脉发自眼球的正上方、正下方、目内眦或目外眦,如果按照原方案,对于脉络从正上方发出的情况,则很难辨清病变究竟是归属大肠还是肾。同理,从正下方发出的脉络,也很难辨清病变部位是中焦还是心;目内眦发出的辨不清是属下焦或是胃;目外眦发出的分不清是上焦抑或是肝。新方案的推出,不但使以上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提高了观眼诊病的准确度,使眼针疗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治疗角度总结,该方案自推出至今经临床大样本的临证观察,其整体疗效于前2套方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于其差异,田维柱教授认为该方案与前一方案相比较,其位置变化不大,调整后的经区位置有一半区域与上一方案等同,加之眼针特有的针刺方法,使其方案调整后的临证疗效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该新方案的产生,代表了眼针疗法整体理论的进步,使其更加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朴素性和科学性,使眼针疗法更加具有传统中国文化所具备的浓重的历史印迹,同时也是两代中医人辛勤耕耘的丰硕结晶。
    经过30余年的探寻、总结、实践及发扬,眼针疗法已超出其原始发祥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97

主题

67

回帖

1558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58
 楼主| 发表于 2014-9-11 20: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产生过程
2. 1参古籍,感新悟,形成初稿
    要解决在眼部较狭小的区域内合理地分配脏腑对应的部位,探究古训、整理并总结历代医家的相关理论首当其冲。关于眼与脏腑的关系,《内经》与历代医家已多有论述,《证治准绳》原引华佗的一段话中指出,眼中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对眼睛可以验看丝络的部位只有白睛,在整个白睛上要辨清属于14个脏腑的“形色丝络”并不容易。华佗指出的6个大络是心、肺、脾、肝、肾、命门,8个中络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膀胱共14个脏腑官,但十四经里“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有十二经,命门却不在内,因为命门不属于脏腑。三焦的问题各医书里意见也不同。因此,研究眼与脏腑的关系,首先应该解决命门与三焦两个问题。结合自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彭老选择纳入六经时去掉了的命门以及附属于心的心包,将三焦扩大为上焦、中焦、下焦,使其总量定为13个部位,在小小的眼睛里容纳13个部位,利用八廓是很适宜的。而八廓来源于八卦,于是就用后天八卦划分眼睛八区。一般对方向的叫法习惯上叫做前后左右,前为阳,左为阳,就先划分左眼,为了使用方便,将乾一兑改用1~8阿拉伯数字作为代表。
    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的垂直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于是将眼区分为4个象限。再将每1个象限分成2个相等区,即8个象限,区域相等,此8个相等区即为8个经区。
    划区时,人仰卧头向北,脚向南。左眼的西北方恰当乾卦,正北为坎,东北为艮,正东为震,东南为巽,正南为离,西南为坤,正西为兑。与脏腑的关系,乾属金,肺与大肠属金,金生水,坎为水,肾、膀胱属水;水生木,正东方肝、胆属木;木生火,正南方心、小肠属火;火生土,西南方坤为地,脾、胃属土。东北艮为山,山是高峰,画为上焦;东南巽为风,画为中焦;正西兑为泽,画为下焦。去掉命门,因为命门不属于脏腑,心包附属于心,亦无相应位置。此方案扩大了三焦的分布,对眼针治疗起到了内外相应的作用。
    用后天八卦划分了左眼八区,右眼的划分颇费周折,彭老参照王肯堂论八廓所云:“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察乎二目两眦之分则照然可见阴阳顺逆之道矣。”有鉴于此,将左眼的八区划分平移至右眼显然不适合。于是按:“阳道顺行,阴道逆行”的原则,左眼的进行序列如钟表的时针为顺时针的,则右眼的进行序列应为逆时针的。
    彭老用此方案从1970-1974年对初诊患者试行观眼识病,积累了1万余病例,准确率很高,把望诊推进了一步。自1974年始由观眼识病而创造了眼针疗法,应用于临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脏腑机能失调,经络平衡失调,气血瘀滞所产生的各种疼痛,经络阻滞所发生的运动障碍如中风偏瘫、高血压、心律不齐、胆绞痛等,都取得了很迅速的治疗效应。
2. 2纳异议,循临证,方案更新
    眼针分区定位方案更新的想法始于1987年1月,当时辽宁省卫生厅邀请国内著名针灸学家为眼针疗法组织鉴定委员会,并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雪苔老先生提出一个建议,他说:“眼针属于微针疗法的一种,理论根据是经络学说,然而经络在人体的分布除任、督在前后正中线为单行以外,十二经都是左右相同。眼针疗法的八区十三穴的划分左、右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彭老接受了此建议,进行了深人探索,又提出眼区划分的新方案。
    这一方案是左眼不变,把左眼图纸向右水平翻转,作为右眼的划区定穴。
    该方案八区十三穴左右相同,符合经络循行的原则及眼区的深部解剖所见。经过2年多的临床实践,效果和原方案相同。对于其中差异,彭老经研究、分析,认为与经络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尤其是阳跷、阴跷二脉的特殊的循行交会关系所致。比较两方案的不同,集聚于内、外眦之间的穴位为上焦、肝、胆、下焦、脾、胃共6穴,所余的肺、大肠、肾、膀胱、中焦、心、小肠等7穴位置变化较大,但阳跷脉“同足阳明经上行”,足阳明经起于承泣,正是心、小肠的第6区;阳跷脉又通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为表里,互通脉络,故肾、膀胱亦与阳跷脉相通。肺、大肠经按十四经经气流注关系与足阳明胃连通,按三焦划定胃属中焦,故7个变化较大之穴位,均通过阳跷脉相连通,治疗方面疗效接近处于情理之中。再者,虽经两次方案变化,但左眼区域的划分及配属未变,根据“交经缪刺”取穴法,左侧亦可用以治疗右侧疾病,且左右两眼的内、外眦由二跷脉而联合到五脏六腑及上、中、下三焦,因此其治疗作用两个方案完全相同。2年之间应用新方案治疗了千余例各种疾病,其疗效与原划分方案毫无差异,新方案于原方案基础上更加符合传统经络的特点。
2. 3考八卦,调方位,再易方案
    眼针疗法参照第2套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10余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彭老及其高徒田维柱教授奔走于世界各地,讲座授课,施术除患,为眼针疗法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对眼针理论的反复研习、探究、参照后天八卦的具体方位的对照衡量后,师徒2人对当时八区的具体方位方面又重新有所感悟,眼针分区定穴的第2套方案中,其八卦的所在位置较标准的后天八卦位置仍略有偏移,例如以左眼为例,坎位应于正北方,而原方案中之坎位所包含的肾、膀胱2穴只有肾区尚属正北方位,而膀胱区则向东北方偏移;再如震位应于正东方,而原方案中之震位所包含的肝、胆2穴只有肝区尚属正东方,而胆区则向东南方向偏移。以此标准衡量,第2套方案中对于八卦所处的位置均存在以点盖面之嫌,故田维柱教授于1999年又重新改进了眼针的分区定穴方案,调整了原八区十三穴的相应位置,以左眼为例,即顺向调整了22. 5 °,右眼方案仍与左眼对称,使整合后的八区实际位置与隶属的八卦位置完全一致。
    第3套方案的推出,首先合理地解释了在以往临证实践中颇感费解的现象,如在以眼针治疗某些腹泻病人的同时,其原有的腰痛、下肢酸软等肾虚症状能够得以缓解;某些尿频、尿急等膀胱经病变的病人,行眼针治疗后,原有的头痛、眩晕症状得以缓解;某些头痛、目痛等上焦病变的患者,经眼针治疗后,其原有的胁肋胀满、口苦、善太息等肝经症状能够得以缓解。此外,从观眼识病的角度来看,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白睛上的很多络脉发自眼球的正上方、正下方、目内眦或目外眦,如果按照原方案,对于脉络从正上方发出的情况,则很难辨清病变究竟是归属大肠还是肾。同理,从正下方发出的脉络,也很难辨清病变部位是中焦还是心;目内眦发出的辨不清是属下焦或是胃;目外眦发出的分不清是上焦抑或是肝。新方案的推出,不但使以上问题迎刃而解,而且提高了观眼诊病的准确度,使眼针疗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治疗角度总结,该方案自推出至今经临床大样本的临证观察,其整体疗效于前2套方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于其差异,田维柱教授认为该方案与前一方案相比较,其位置变化不大,调整后的经区位置有一半区域与上一方案等同,加之眼针特有的针刺方法,使其方案调整后的临证疗效方面均有相当程度的提高。
    该新方案的产生,代表了眼针疗法整体理论的进步,使其更加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朴素性和科学性,使眼针疗法更加具有传统中国文化所具备的浓重的历史印迹,同时也是两代中医人辛勤耕耘的丰硕结晶。
    经过30余年的探寻、总结、实践及发扬,眼针疗法已超出其原始发祥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4 06:11 , Processed in 0.18242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