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43|回复: 2

经方医案

[复制链接]

777

主题

342

回帖

3708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708
发表于 2014-9-13 15: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3 14:10 编辑

新解《金匮要略》薯蓣丸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乃仲景设立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代研究已证实,该方能明显增强患者体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虚损性疾病,如肺痨,癌证术后、化疗、放疗后调理,正气虚衰反复患病或体质瘦弱等。但如何能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加减运用此方,更好地发挥经方的
临床效验,则必须准确掌握该方所针对的病机、体现的治法、配伍的特点、药味的增减,真正做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然笔者在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过程中发现,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该方的解释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不能充分体现仲景严谨的辨证论治思维。故特撰此文,对该方的病机、主治病证、方义等略陈管见,以期更能体现仲景原意,灵活运用经方。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呼吸科张明利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6条云:“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麯、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窮、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
服一丸,一百丸为剂。五版《金匮要略讲义》对该方的解释为:本方治疗气血阴阳诸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为主,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麯益气调中,当归、芎窮、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此种解释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该方究竟如何发挥扶正及祛邪作用的。七版《金匮要略》教材在五版教材上有一定的进步,如不仅强调了薯蓣的健脾之功,还明确了该方是通过以四君合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四物合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来达到补气血阴阳诸不足的扶正作用,但对该方如何发挥祛邪作用,桂枝、柴胡、防风、桔梗、杏仁、白蔹等药物的意味何在,仍然晦而不彰。
  笔者以为,既然该方是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要正确把握仲景原意,则主要当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理解此方。
  首先是薯蓣丸中如何体现扶正。既然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扶正当然要从气血阴阳入手。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使脾胃得以健运,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这与《金匮要略》教材中的认识是一致的。再用四君子汤来益气,补气之虚;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且干姜、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阳”之意,共奏助阳以补阳虚之效。或谓,言及
补阳,非附子功力最佳,为何补阳不用附子?方后云“一百丸为剂”,说明此方为长期服用,而附子大毒,若长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且阴阳俱虚,若用附子之辛热过燥,又恐过燥伤阴,故不用附子辛热温阳,而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用四物汤养血和血,与大枣相合共治血虚;再用阿胶、麦冬滋阴,芍药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阴”,如此则可补阴之虚。此十二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达到扶正目的。
  其次是薯蓣丸如何体现祛邪。原文云“风气百疾”,说明感邪的多样性,既有风邪又有可能有湿邪、寒邪、热邪等,要如何使用祛邪药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呢?仲景认为外邪入侵,首先易袭阳经,如能在阳经将外邪驱散,则邪将不至内侵。故仲景选用长于散太阳之邪的桂枝,擅于散阳明之邪的防风,擅长散少阳之邪的柴胡,共奏散三阳之邪之功,使外入之邪在三阳得以消散。或有问,散太阳之邪功最佳莫过麻黄,为何不用麻黄反选桂枝呢?一者麻黄辛温发散力偏强,本为正虚,若发散太强,则恐汗出太过让表卫更虚;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热邪,若外感热邪,用麻黄则稍嫌太燥,而桂枝虽然辛温,但温性较麻黄为弱,且再配合方中麦冬、干地黄等可制其燥性,即便感受热邪也可使用;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药还可调
和营卫,营卫和调,则外邪易散。此仲景用桂枝、防风、柴胡之妙也。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主消化饮食,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麯(即神曲)消食健脾,以消食积。
  用上述药物已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与病机之正虚感邪已可对应起效,为何还要加桔梗、杏仁、白蔹?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此三味药的解释更是模糊不清。其实,在上述药物扶正祛邪基础上,又再加入这三味药,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的高明之处。正虚感邪,治当扶正祛邪,一般医生这等道理自不难明,但正虚邪侵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则非中工不能明也。由于正虚邪侵,人体气机必然会发生升降出入的紊乱而加重病情,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正气虚的病人兼见腹胀、胁痛等假实症状,所谓“因虚致实”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白蔹合杏仁之降,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如此才可谓治疗正虚感邪的完整治法,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现象出现。这种先考虑到正虚邪侵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发生异常,而加入调
理气机之品的治法,正体现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如此组方之妙,后世叹为观止。
  实际上,临床疗效的有效发挥不仅在于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的准确性,还必须注意服药方法。因此运用此方不仅要明方义之精当,还当注意仲景方后所注“空腹酒服”、“一百丸为剂”的服药方法。说明此方当以酒送服,目的在于借酒之辛通,助药力之发挥。或云,若患者不喜喝酒或酒精过敏又当如何服用?可用度数较低之醪糟酒或清酒送服,若是不胜一点酒力者可用温开水送服,借温水之温通也可助药力之发挥。此外,还应告诉患者,因薯蓣丸为慢性调理方,所以不可能速效,当长期服用,慢慢改善气血阴阳诸不足的体质,不可操之过急,故当以“一百丸为剂”,即以“一百丸”为一疗程。若“一百丸”后尚未起全效,则还可进服,毕竟要改变患者的体质并非易事。由此还可见,在当时仲景已有了按疗程治病的思维了,不可不说是一大创举。
  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正虚邪侵的侧重,灵活加减运用薯蓣丸。如偏于正虚,又当明辨气血阴阳虚损的侧重点。如气虚为重,则四君子汤可加重剂量使用;如阳虚为主,则可加重干姜用量,减小麦冬、干地黄等用量,或再加上附子温振阳气;如血虚为重,则重用干地黄、芍药、当归、阿胶、大枣,还可根据气血互生的理论,加黄芪配方中人参益气生血;如以阴虚为主,则可重用麦冬、阿胶,轻用干姜或去干姜之燥。如久病入肾,导致肾虚,则可于方中加上杜仲、菟丝子平补肾气。
  如偏于邪侵,则可根据感邪不同加减运用。偏于风寒之邪,可重用桂枝,也可加荆芥、羌活等祛风散寒;偏于风热入侵,则轻用桂枝,加银花、菊花疏风清热;湿邪为患,则去阿胶之滋腻,加苡仁、苍术燥湿和中;感受燥邪,则可加重麦冬用量,并加芦根、玉竹以润燥生津等等。因此只要掌握了仲景组方之法度,则可于临床中活用经方,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或有云,《金匮要略》又不是《方剂学》,何以将方解分析得如此透彻,是否有轻重不分及学科重复之嫌?殊不知该方作为仲景治疗虚劳病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具有广袤的临床指导意义,而正确把握方剂的方义,才能灵活加减运用此方。但如此良方,现行《方剂学》教材中却未录入进行讲解,因此更当在《金匮要略》教学中将方义分析透彻,以示仲景制方之妙,并不存在重复之弊。
发表于:2008-11-0119:25
山石神韵注:薯蓣丸已经有成药出售,同仁堂制药。另《外台》《千金》有大薯蓣丸与次不同。元中参西录有薯蓣纳气汤。

麻黄升麻汤-熊寥笙注
麻黄升麻汤证
张石顽医案:治一妇人。年二十余,腊月中旬,患咳嗽,挨过半月,病热少减。正月五日,复咳倍前,自汗体倦,咽喉干痛。至元宵,忽微恶寒发热,明日转为腹痛自利。手足逆冷,咽痛异常。又三日则咳吐脓血。张诊其脉,轻取微数,寻之则仍不数,寸口似动而软,尺部略重则无,审其脉证,寒热难分,颇似仲景厥阴篇中麻黄升麻汤症。盖始本冬温,所伤原不为重,故咳至半月渐减,乃勉力支持岁事,过于劳役,伤其脾肺之气,故复咳甚于前。至元宵夜忽增寒发热,来日遂自利厥逆者,当是病中体虚,复感寒邪之故。热邪既伤于内,寒邪复加于外,寒闭热郁,不得外散,势必内夺而为自利,致邪传少阴厥阴,而为咽喉不利,吐脓血也。虽伤寒大下后,与伤热后自利不同,而寒热错杂则一,遂与麻黄升麻汤。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散合服,数剂而安。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李恩庆
麻黄6克、升麻3克、当归3克、知母3克、黄芩3克、玉竹3克、
白芍1.5克、天冬1.5克、桂枝1.5克、茯苓1.5克、甘草1克、
生石膏3克、白术1.5克、干姜1.5克。
山石神韵注: 异功散即四君子汤+陈皮 生脉散即人参 麦冬五味子。
寥笙注:本案为寒闭热郁,上热下寒,阴阳错综证。《仿寒论》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患者虽非伤寒误下所致,而寒闭热郁,内奔而为自利,致邪传厥阴,则可一例观。张氏审证求因,至为精详,对此阴阳错综,表里混淆,寒热难分之症,心灵眼亮,径渭分明,仲景谓为难治之疾,亦能一剂即中,不愧一代名家。方用麻黄、石膏、甘草以疏表,发越郁阳;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升麻性味辛寒,功能升阳,清热解毒,天冬、知母、黄芩以清上热;白术、干姜、茯苓以补脾利水,温下寒;玉竹性味甘平,以滋阴;当归以养血,且以防发越之弊也。

陈逊斋医案:治李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泄,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挟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渴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病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连黄芩
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宿于李家,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曾服下剂否?日: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仍,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症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痰,是下寒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痰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甚,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症仍在。热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织,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利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脉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高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不用,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服之而愈。
寥笙注:本案为伤寒误下致变,邪传厥阴,上热下竭,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陈氏此案,为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客渝时所治。当时陈氏曾对余述及此案治疗经过,谓伤寒病真难辨,真难医,而《伤寒论》尤其难读。又如柯韵伯直谓麻黄升麻汤杂乱无章,疑非仲景方。徐灵胎于伤寒约编厥阴病中,亦不录此条,仅在伤寒类方麻黄升麻汤条下注曰:“此乃伤寒坏症,寒热
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随症施治,病症之杂,药味之多,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之法。”亦无所发明。陈氏在未治此案前,亦不知麻黄升麻汤究竟是真是假,有无此病,亦持怀疑态度,经此番治验,确信《伤寒论》为临证实践的总结,故特为余述及之。当时余于此症,亦无实践经验,听后茅塞顿开,至今记忆犹新。此种病例不多见,以前注家多不解此条临床实际
意义,遑论治疗。治此病者,前有张石顽,后有陈逊斋,两案可先后媲美,故并辑之,于以见《伤寒论》为临床实践的实录,非一般空谈医理之书可比,凡究心中医学者,应深入钻研之,则获益非浅。
(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山石神韵注:熊寥笙,百岁老人、双手号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吴熊任(吴棹先、熊寥笙、任应秋),继承绝学,马郭焦,羽翼长沙”(注:马郭焦,重庆中医后起之秀、中医名家马有度、郭铭信、焦以南)。

温经汤案例3则

【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 芎劳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甘草各二两(各6克)半夏半升(9克)麦冬去心一升(12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或月经后期,或逾期不止,血色暗而有块,小腹冷痛,时有手掌烦热,或有少腹里急、腹满、暮即发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案例】

1.漏下不止

周某,女,51岁,河北省滦县人。1960年5月7日初诊。患者已停经3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1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时见少腹疼痛。经唐山市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进来京诊治。诊见面色白,五心烦热,午后
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7年前曾小产一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昊茱萸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党参9克桂枝6克阿胶9克(烊化)丹皮6克半夏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麦冬9克。服药7剂,漏下及午后潮热减轻,继服上方,随证稍有加减。服药20剂后,漏下忽见加重,夹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腹满时轻时重。病家甚感忧虑。诊其脉象转为沉缓,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大为减轻,即告病家,脉症均有好转,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带血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并嘱继服原方6剂,隔日1剂。药后连续下血块5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腹胀痛基本消失。又服原方5剂,隔日服。药后下血停止,惟尚有便秘,但亦较前好转,以麻仁润肠丸调理2周而愈。追访10年,未见复发。[王明五.等.1985.岳美中验案选录.北京中医,(1):7]

〔按〕本案辨证依据有三:一为病史,即7年前曾小产一次;二为冲任虚损,瘀血内停之脉症,如漏下不止,少腹胀满时痛,面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三为阴血不足,虚热内生表现,如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证属虚、寒、瘀、热夹杂,但以冲任虚损,瘀血内停为主,故投与温经汤原方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兼清虚热。病程中漏下忽见加重,夹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腹满时轻时重。病家甚感忧虑。岳老诊其脉象转为沉缓,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大为减轻,即告病家,脉症均有好转,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继投之连续下血块5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腹胀痛基本消失。本案体现了岳老精于辨证、掌控全局的名医风范。

2.痛经

夏某,女,37岁。患经期少腹疼痛1年余,曾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服用西药治疗未效。刻诊:经事愆期而至,经行量少,色紫黯,夹有瘀块,少腹疼痛,连及腰骶部,日夜作痛,难以成眠,少腹部有冷感,喜温畏寒,每次经净后少腹仍持续胀痛周余。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治以温经祛寒,养血祛瘀。方用温经汤加减:当归10克熟地10克赤白芍各6克桂枝10克吴茱萸4克川芎10克干姜6克法半夏8克丹皮6克醋香附10克乌药10克丹参10克益母草10克月月红5朵。5剂。药后适逢经期,其少腹疼痛明显减轻。后以原方略事加减,于每次月经期服方8剂。其经前3剂,常益以桃、红、延胡;经期5剂或加用艾、椒、生芪、续断,均视证情而加减出入。服至5个月,经期调,经行畅,少腹疼痛基本消失。后以汤作丸1料续服,以巩固疗效。[张荣春.2005.张德超老中医应用经方验案举隅.国医论坛,20(2):10~11]

〔按〕本案痛经年余,辨证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故方用温经汤加减,以温经祛寒,养血活血,祛瘀止痛。前人有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又取正气天香散方意,而加用香附、乌药理气调经。如此气得行,瘀血去,则痛经自愈。

3.前列腺炎

阎某,男,62岁。1964年8月7日初诊。患者会阴部胀痛3月余,伴有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症。入院经直肠指诊,前列腺充血增大、压痛,诊为“前列腺炎”。中西医治疗月余不效,邀余诊之。诊见:形体消瘦,情绪低沉,脉沉而细,舌淡苔白。自诉:会阴部隐痛不休,痛引少腹,腰酸重。每与热水坐浴,少得舒适。辨此为下焦虚寒,瘀血阻滞。吴茱萸9克当归12克生白芍9克川
芎6克党参15克桂枝9克阿胶10克(烊化)丹皮6克麦冬9克半夏 6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服用5剂,诸痛大减,精神好转,又拟上方与“当归生姜下肉汤”二方各取五剂,此症渐愈。(门纯德.1990.名方广用.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按〕关于前列腺炎的治疗,往往多用、久用甚至误用清热解毒方药和抗生素,易致下焦虚寒,瘀血阻滞。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温经汤用治可获佳效。温经汤历来奉为妇科之专方,本案提示我们,无论妇科还是男科,只要具备冲任或下焦虚寒,瘀血阻滞证机均可运用,不可印定眼目。

【方义】本方证属虚、寒、瘀、热错杂,然主要用于冲任虚寒夹有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漏血不止、痛经、不孕等病证。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方中吴茱萸、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芍药、阿胶养血调经、祛瘀生新,均为臣药。丹皮既助桂枝、归、芎活血
祛瘀,并能清血分郁热,《纲目》谓其“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冲脉隶于阳明,故以人参、甘草、麦冬益胃气养胃阴,使中气充盛,自可化生血液;半夏降胃,即所以安冲;生姜暖肝和胃,且解半夏之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又能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有温有凉,有补有行,而又以温补为主,使血气得温则行,血行则自无瘀血停留之患,瘀去新生,诸证自愈,方名
“温经汤”,其意即在于此。
葛根芩连汤用于治疗发热并下利

寒论中葛根芩连汤是这么用的:“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临床中,当遇到下利(俗称拉肚子)臭秽或下利并肛门痛,用上葛根芩连汤就好。如果有上述症状的同时,还发烧,同样要用葛根芩连汤。
这里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下利臭秽或下利并肛门痛——说明有热,如果下利清稀就不能用葛根芩连汤了。下利并肛门痛的人,常常是有痔疮,痔疮痛了说明有热、不痛就是寒下,就不能用葛根芩连汤了。
例一:20128 9某外地小孩,14个月,发烧一个多月,西医治疗无效转而求治于中医。孩子来诊时,除了发烧以外,主要症状就是口干不停地喝水、尿频,所以用五苓散治疗。几天后孩子妈打电话告诉我,吃了几天药口干尿频好了,但还是发烧,最高到了39度。因为见不到人辩证资料不全,怎么处方?我就觉得很踌躇,只好详细询问症状。当问到大便时,他妈妈说,孩子大便很臭,还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一天一次,吃黄连素就好——发烧并大便臭秽,就用葛根芩连汤。药后不到一天,烧退病愈。
发烧并下利——这个下利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打针、服西药或中药以后造成的。如果是后者,就是所谓“医反下之”。
例二:今年7月的一天,一个很熟悉的病号打电话告诉我,她弟弟从外地来济后已经腹泻两天了,说她弟弟素来体质虚寒,这次腹泻得象水一样稀。我据此开方理中丸加味,觉得应该药到病除,但服药后毫无效果。第二天病人来诊,再细问,病人说大便时肛门痛,以前就有痔疮。处方葛根芩连汤,一剂泄止,痔疮也不怎么痛了。

鼻梁山根处青黑或腹痛的孩子要喝小建中汤
节选自经方家倪海厦讲解伤寒论的课堂实录讲稿,供参考:
小建中汤里面把芍药加到桂枝的两倍,同时加饴糖下去,就是加麦芽糖下去,这个就是建中汤的来源。所以小建中汤实际上来自桂枝汤。
经方里面,从伤寒杂病论里面,可以看到两个地方,张仲景在使用补药。
第一个就是小建中汤,他用桂枝汤来做补药,他不会是开别的药方来补,因为这是治病的药,我们可以用这个药方来滋补。
温病派的补药不是不能吃,而是说身体很好的时候都可以吃。

如果说人有病症了,需要喝小建中汤的时候,我们见得最多的小建中汤证就是小孩子。
平时小朋友来就诊:医生,我肚子痛。
我就想,这个小孩子不吃饭,很皮,就是不吃饭。看他的脸,鼻子(山根)这里是黑的,青黑的一条,这就是小建中汤证。是肚子里面有寒,他就不想吃东西。
你开处方的时候,要记得,芍药一定是桂枝的两三倍,你重用芍药的时候肚子疼应该可以去掉。
同时,里边那个炙甘草和桂枝,能够降逆。
饴糖,麦芽糖是甜的,能够健脾胃。
所以,小建中汤一吃下去以后,看到五谷杂粮、谷类的、米面类的东西,真的是,他可以不要菜,直接抓着饭就吃,小建中汤的效果有多厉害,可以到这种程度,这个谷类吃的很凶。
为什么,有饴糖在里面。
这里,张仲景说,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肚子痛,我们先给小建中汤,如果喝了小建中汤没有好,这个时候我们再给小柴胡汤。
处方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为什么会这样子再用到小柴胡汤,因为弦脉。
少阳证的主要的脉就是弦脉,所以我们一般来说我们摸到弦脉,这个弦好像弹吉他的弦,摸上去,没有弹过吉他的,我借你一把摸摸。
那个弦脉一摸就是跟吉他弦一样,这个弦脉就是少阳证的脉,主要的脉。所以这里讲的就是弦脉。还有腹痛。
所以根据这个脉,加上肚子痛。我们知道小建中汤证是虚寒的痛,就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用的地方很多,小孩子不喜欢吃饭,是小建中汤。
肚子痛、腹痛,也是小建中汤,用的地方非常的多。
你说:老师,我平常身体不好,我不晓得我可以预防吗?
那也可以吃小建中汤。
你说:我比较胖,我怕吃了后胃口太好,看到米面无法控制,吃了会胖。
那你吃桂枝汤就好了。你如果很瘦,瘦干干的,想胖,吃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好喝啊,桂枝多香啊,再加上饴糖(麦芽糖),多好吃啊,可是吃下去会很胖。
有的人厌食症,不想吃东西,没关系,不想吃东西就吃小建中汤吧。
病家吃了以后,过两天打电话来说:奇怪,我胃口为什么那么好,看到米面类的就受不了,就会去吃。
所以小建中汤是个非常好用的处方。
想瘦的人,要减肥的人不能吃建中汤,你可以吃桂枝汤,不要吃建中汤,这个吃了很好。
诸位看这边,“呕家不可用建中”,就是呕吐的人不要用建中汤,因为里面有甜的饴糖,呕吐人吃甜的会吐,这时候就用小柴胡汤,恶心的也是用小柴胡汤,只要有恶心出现,就进入少阳经了,就要改用少阳症的汤方。

经方用药指征

1.理中汤.

消化系虚寒性疾病的代表方.见消化液分泌亢进及其功能低下即可用之,
证见,在上为多唾,或流涎,(小儿)或口腔溃疡,在中为脘腹疼痛,喛气吞酸,在下为泄泻.
2.大黄牡丹汤.
小腹中感染方.(多在感染期使用症见红肿热痛)
如阑尾炎,盆腔炎,肛周炎,尿道炎,结扎术后感染.前列腺炎等.
3.核桃承气汤.
用药指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凡见其中一症即有考虑使用本方的可能.例如前列腺增生,痛经,尿结石之痛甚,尿不出应了少腹急结四字.即可使用.精神病有少腹急结者."其人如狂"为主症.即可应用.
4.桂枝茯苓丸.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调节剂.
应用指征是运用范围是全身性,但所治病变位置又是局限性.
如血管性 冠心病
阻塞不通 下肢静脉血栓
血液性 血液缓慢引起的盆腔综合征.
血稠粘性增高的. 如游离死血.
增生性,包块性.长期性的如子宫肌瘤.乳核.
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用方指征.是外泄性,外漏性病症.如多汗,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但须有桂枝汤应用指征者.
6.柴胡桂枝干姜汤,
用方指征,疾病末去又见津液脱失匮乏之症.如糖尿病生疮疔后
7.柴胡桂枝汤
用于虚弱性体质迁延性疾病的常用之方
用方指征.本方即调营卫又调少阳之枢.以疲倦憔悴,食欲不振,时时恶心,自感身体多处疼痛,动则极易汗出,汗出又易感冒,脉细弱.者.
8.四逆散.
中药的止痛剂. 其中有芍药甘草方根.对征之一是以精神神经紧张为主的疾病.之二是疼痛,急迫,痉挛性疾病 .其三是用于平滑肌痉挛性痛.
9.麻杏石膏汤
肺系要药。热、咳、痰,喘用之。1型变态反应的拮抗剂。
主治支哮。或与过敏有关的疾病。
10.大青龙汤
使用指征。强状之人的无汗发热,
11.甘草泻心汤
粘膜修复剂。口腔(口腔溃疡),咽喉(慢性咽炎),胃肠(结肠炎)
肛门(肛门溃疡)前阴(外阴溃疡)泌尿道粘膜 (尿道 炎) 眼结膜(结膜炎)
以及粘膜的一般病变。如破损,充血,糜烂,或溃疡。
12.黄苓汤用药指征。腹痛而出血性疾病 。如菌痢。溃疡性肠炎。月经先期,经来量多,色红,质稠。
13.黄连解毒汤。
多用于心脑心管疾病. 如高血压(实症,以壮实的老年人多见.必有大黄见症,--便燥.)
上火症.脑出血.多加大黄用之.
13.白虎汤.
凡见四大症之一即可考虑用之,使用在热症上就不详说,这里说一此少见症如血液病中的多渴.(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使用.又如糖尿病多用石膏知母为方根治渴.
14.枳术汤: 凡见消化道动力障碍,又有水液停留肠间者必用.多为方根使用.
15.麦门冬汤:是人体肌肉的营养剂.凡见肌肉痿缩的病人皆可使用.即肺胃阴虚的基础方.
16.越婢汤:治有表证的水肿.开鬼门洁净府之功.
17.泽泻汤: 眩晕病的高效方.多为方根使用之.
18.当归芍药散:妇人血虚水停之症多表现为面部症状者,如黄褐斑,眼袋加深,晨起浮肿.脱发,等.
19.葛根汤:提神剂,颈椎病良方,感冒方.
20.防已黄芪汤: 治疗腰以下水肿的代表方.
21.麻黄附子细辛汤: 天然的心脏起搏器.多用于心动过缓表现的心脏病. 中医的伟哥.多为壮实之人使用.
22.泻心汤: 人体上部出血的特效上血方.
23.栀子柏皮汤: 凡见以黄为见症者都可使用.多为方根用之/
24.栀子厚朴汤:一剂失眠要方,用时多加黄连,连翘.
25.半夏厚朴汤:一个咽部疾病基础方,异物感专方,自我感觉异常方.
26.苓桂术甘汤:以心悸浮肿为主要症状为主的心脏病方.
27.猪苓汤: 泌尿系专方.如膀胱炎,肾炎,尿路结石,肾积水,.也是下焦病专方.
28.五苓散: 调节水体水液异常分布的方剂.以症见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肥大,边有齿痕者.必用.
29.灸甘草汤:肿瘤患者专方.
30大柴胡汤: 凡见形体壮实,心下按之满痛者,多半可考虑使用大柴胡汤.
嘴唇干裂--温经汤
王某,女,45岁,教师。一周前因口燥唇干燥疑为糖尿病而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口舌干燥,嘴唇干裂,日饮水数杯,无济于事。大便日行四五次,精神憔悴,疑患糖尿病,遂到某医院作实验室检查,得空腹血糖和尿糖均不高,遂作更年期综合处理无效而来我处中医治疗。(杨征帆录验)
刻诊:
面部神色憔悴并有褐斑,唇口干燥,嘴唇上附有白梢皮,小腹平软但患者说有胀满感。舌质红苔薄白,舌底静脉青色两侧伴散在瘀斑,脉沉细濇。
问:是否留产过?答曰:在第一个小孩出生后十个月左右引过一次产,以后就没有了,距现在也差不多二十年了。
这个症状我认为主要是去年当高三班主任没有休息好的原因,由于压力大,那时月经开始没有规律,从上次月经到现在又有三个月没来了。
《金匮要·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以温经汤原方加柴胡6g,郁金15g,七剂。

今天来复诊,精神状况大为改观,唇口干燥己愈,只是面部褐斑未消。续用温经汤,加桑叶,桑皮。

在的注解中,有许多注家认为“所病下利”应是“下血”,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清·吴谦在中说:利应是血,文义才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根据本人的临床观察:妇人在更年期所表现的症状多种多样,仲师在临床中见到的就是下利,本病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下利与下血归依伤寒本文可嘉。加,柴胡郁金 桑叶桑皮,药物不奇。可可借鉴。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13 15: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3 14:06 编辑

乌梅汤--五年失眠案
中年女性患者,失眠五年。自诉五年来中西杂治、针药并用,始终未见寸效,听闻我学中医,也是病急乱投医,遂请我一试。
五年来,卧不安神,常整夜不眠,纵睡也只两三小时,且多梦易醒,并夜间尿频,量不多,不急不痛不赤涩,微有心烦。白天口渴,喜热饮,微有口苦,自觉较旁人易怕冷,双足常冷而双手常温,时手汗。饮食、大便正常,月事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缓而力弱。
辩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书乌梅汤原方与之:
乌梅30炮附子10干姜10细辛6 桂枝10黄连10黄檗6党参15当归20五剂
每剂加花椒皮10g水煎,兑付蜂蜜一匙,陈醋一匙,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前日当晚服药,因恨病吃药,一次饮约400~500ml,药后患者2~3个小时内剧吐数次,(想必当时定是悔恨自己胡乱投医,估计也骂我不知多少次吧),所吐除食物外,尽是白色痰样物,自诉从未见过。当晚11时上床入睡,一夜无梦,至昨日6时醒来,精神康泰。昨日一早电话咨询后,又将余药喝完,再未呕吐,今日电话回访得知,昨晚因看电视,睡极晚,但睡眠质量好,未起床

小解、一夜无梦,中途未醒;白天口渴亦明显缓解。嘱吃第二煎……
案颇有趣,发上来跟大家汇报一下,服药后呕吐实是意料之外,但也印证了那句“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至理名言。
初处方时本欲加朱砂一味,但思索再三,未加入。
因对辨证没什么信心,开了五服,没想到貌似一剂而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惊觉群蛇上窜腿身案  
苟某,男,39岁。本县大寨乡二村村民,属农村留守丈夫。2010年11月21日下午初诊。
主诉:惊觉群蛇上窜腿身一月多。
患者于一月前开始感觉脚、腿部一阵阵有虫蛇样异物往上爬行,伴有恐惧害怕感,每天发作两三次、四五次,日渐加重,最后发展到一阵阵只见满屋遍地的群蛇不断爬向自己,并从脚上腿窜上腹胸,并极度恐惧烦躁,拿着棍棒向地上乱打,还急慌慌地呼喊父母哥哥快来帮忙打蛇。其父母哥哥初次以为真的有蛇,但跑来一看什么也没有,如此每天发作数次,在当地医治多次无效,后来把远在广东打工的妻子叫回继续治疗也未见好转。11月21日下午在其父兄、妻子陪同下来我处诊治。其父代诉上述主症及发病经过,并拿出已在西医内科做的头颅CT片、心电图等检查单,仅见轻度脑萎缩、心脏T波改变,其它无明显异常,说是西医考虑精神病,建议住院观察或去精神病专科医院检查治疗,他们未同意,转求中医诊治。
患者现症除阵发惊觉群蛇上窜腿身外,伴见惊恐烦躁,胸部满闷,少寐多梦,易疲乏,饮食尚可。
既往曾多次莫名其妙地跌跤,导致一次肩关节脱臼、一次肋骨骨折。
中等个子,形体较瘦弱,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少华,舌苔薄白。言语缓慢,声音少气无力。脉弦细涩。
诊断:幻觉群蛇窜身惊恐症
辨证:阴阳失衡,肝胆失调,心肾失志。
方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龙骨30g、牡蛎30g、珍珠母45g、柴胡25g、黄芩15g、制半夏15g、党参20g、茯苓30g、桂枝10g、川军5g、甘草7g、酸枣仁(炒)30g、夜交藤30g、生姜10g、大枣15g。
3剂,每剂加水2500ml,熬取药汁500ml,每次温服100ml,每日3次。
11月27日电话随访其父,回说服了那三剂药后群蛇上窜的症状就没有出现了,现在他还有些不舒适,等几天再来看看。
12月1日患者在其妻子陪同下前来复诊:
述服药后群蛇上窜的症状已没有了,但仍倦怠乏力,胸闷心烦,易惊惕。舌苔薄白,脉弦细略涩。仍用原方加减:龙牡各30g、珍珠母30g、柴胡20g、黄芩15g、制半夏10g、白干参15g、茯苓15g、酸枣仁15g、桂枝10g、柏子仁15g、红景天15g、远志6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5g。5剂。随访3月,胸闷心烦、惊惕偶有发生,群蛇窜身之症未再复发。
按:本例的主要表现是自觉群蛇上窜腿身,实为谵语妄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胸满烦惊俱见。《伤寒论》110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汤证属《伤寒论》柴胡证范围,故仍可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活用之法用之,患者既有胸满烦惊,又有谵语妄言幻觉妄行的显著见证,
病机属阴阳失调,邪气弥漫,肝胆失调,心肾失志,虚实互见,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获效。

半夏散及汤治愈顽固性咽痛案
某某女 30岁衡山人 2011年10月14日首诊

病史简介:反复咽喉肿痛数年,西医诊断为“扁桃体肿大,扁桃体炎”。每次因受凉则发,发作则咽喉疼痛,无明显发热,点滴抗生素后症状开始可以缓解,逐渐失效后每次必须迁延数天甚至半月逐渐减轻,甚是痛苦。服用清热解毒利咽之中药无数。患者早已经对中药没有信心。此次因陪同好友来我处中医诊病,顺便咨询准备“扁桃体手术摘除”事情。
我甚是反对,云:人身体之任何器官,组织都有自身的功能用途,岂可如此轻率采用手术的方法解决呢?任何手术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可否在我处服用中药三五剂,倘若无效,再议手术不迟,可否?
患者经我劝说,认为非常在理,加之其朋友在我处服用中药效果甚佳,故欣然接受我的建议,先采用中医治疗。。。
望之患者面色少华,扁桃体虽2°肿大,但并非红赤反而呈现淡白之色;问之形寒畏冷,极容易“感冒”,感冒之后则咽痛,喉中痰浊阻滞,咳痰不爽。四肢冬天欠温。伴有明显的月经量少,痛经,后期。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
患者咽喉疼痛甚是痛苦,先取半夏散及汤散寒化痰以治其标,待咽痛除后改温经汤温补气血,散寒以固本。。。
法夏15桂枝15炙甘草153剂。
水煎服,日一剂,分次口服。药汁最后留一两口缓缓咽之,以图局部治疗。。。
2011年10月18日二诊:患者步入诊室,甚是高兴,直呼:尹医生,你的中药太神了,吃了一剂,疼痛就减轻了一大半,三剂下去,咽喉基本不疼了,比打点滴有效多。还有我感觉全身都舒服,比以前吃的那些中药舒服多了。。。。
答曰:还去手术吗?呵呵。。。
患者直言:不去了,早知道你可以治疗,我就不要每次去受打针的皮肉之苦了。。。
答曰:不是我可以治疗这个病,入门的中医都可以治疗,也不是我的处方有效,是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处方就是这么有效。。。
咽痛已除,温经汤善后。。。
当归15赤芍15川芎10桂枝10吴茱萸6党参15麦冬20
法夏15阿胶15(蒸兑)丹皮10生姜6片大枣8粒
一笑堂主人案:
咽喉疼痛(扁桃体)一症,风热夹毒虽常见,但风寒夹痰之症亦不少,湿热阻喉,瘀血阻喉亦偶尔见之,因此不可见咽痛则清热,消炎;必须结合患者体质,局部情况,舌脉等综合分析,方可有的放矢,否则就是瞎子摸象,窥管而已。

8

主题

864

回帖

100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03
发表于 2014-9-13 1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25 13:35 编辑

没来得急看,应该不错,先帮你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2 09:04 , Processed in 0.176846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