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44|回复: 1

脉诊资料(一)

[复制链接]

582

主题

89

回帖

1992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992
发表于 2014-9-11 22: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浮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游。主病歌浮为阳,表证候,秋常见,久病愁;表风热,有力浮,若血虚,无力浮。分部主病歌左寸浮,是伤风,或风痰,聚在胸;左关浮,腹膨膨,胁胀满,并恶心;左尺浮,膀胱风,尿色赤,痛不通;右寸浮,肺受寒,胸中满,咳而喘;右关浮,脾虚甚,中焦满,食难进;右尺浮,下焦风,二便闭,或浊淋。
  (二)各论 脉象浮脉浮于皮表,轻取即得,重按时则不足。如《脉经》中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难经·第十八难》中曰:“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濒湖脉学》中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脉理求真》中曰:“其有所云浮者,下指即显浮象,举之汛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
  相类脉 (1)芤脉:浮而大,中间空虚,两边实。《濒湖脉学》中曰:“浮大中空乃是芤”。《脉理求真》中曰:“芤则如指着葱,浮取得上面之葱皮,却显弦大,中取减小空中,按之又着下面之葱皮而有根据。” (
  2)洪脉:浮而大且来时有力,去时则无力。如《濒湖脉学》中曰:“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四诊抉微》中曰:“浮而盛大为洪”。《脉理求真》中曰:“洪则既大且数,累累珠联,如循琅?@丛蚣?ⅲ?ピ蛏运ァ薄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1 22: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洪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洪脉大,满指应,来虽盛,去时平。主病歌洪脉象,阳气盛,津液伤,血虚应;健康人,夏多洪,肾阴虚,尺部寻。 分部主病歌左寸洪,心热甚,口舌疮,头胀痛;左关洪,目眩晕,肝经热,胁满痛;左尺洪,阴火盛,肾水亏,或遗精;右寸洪,热炼金,口咽燥,喘不宁;右关洪,胃热因,口中渴,吐频频;右尺洪,兼有力,少腹满,大便结。
  (二)各论 脉象洪脉为浮而有力,脉形极大,且数,但来时虽然力洪,而去时则甚微缓,若波浪起伏之状。如《脉经》中曰:“极大在指下”,《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如钩……,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濒湖脉学》中曰:“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又曰:“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又如《四诊抉微》中曰:“脉洪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滑伯仁曰:“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 相类脉实脉:浮中沉取皆有力而强,大而长,应指愊愊然。如《脉理求真》中曰:“实则举按皆强,举指逼逼,不似……洪脉之来盛去衰也。” 主证洪脉多主阳盛火亢,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火。如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期,症见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二便秘结等。若因失血、脱水出现洪脉时,则为津液缺乏或血液不足的阴虚之候。如《濒湖脉学》中曰:“洪脉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若久病体虚,大失血或新产之后,汗出亡津等,出现洪脉者多为逆证。 (1)阳盛火亢:如《伤寒论》中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血气燔灼之象,属阳明热盛之候,故脉见洪大。如《脉经》中曰:“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亦是对此脉证而言。又如《景岳全书》中曰:“洪脉为阳,凡浮芤实大之属,皆其类也,为血气燔灼,大热之候。”《脉理求真》中曰:“洪为火气燔灼,凡烦渴、狂躁、斑疹、腹胀、头疼、面热、咽干、口疮、痈肿等症,靡不由此曲形。” (2)阳虚:脉见浮洪,且大而无力,可见于虚劳久病,或孤阳泛上,气不归元之候。如《脉义简摩》中曰:“如洪之脉,乃阴虚假热,阳虚暴证,脉虽洪大,按而无力,此不得投以凉剂,致败胃气,又人临死,从阳散而绝者,脉必先见到洪大滑盛,乃真气尽脱于外也,不可不察。”《濒湖脉学》中曰:“肾虚阴火尺中看”又曰:“阴虚泄痢可踌躇”。如《四诊抉微》中引伯仁曰:“大脉浮取若洪而浮,沉取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诊宗三昧》中曰:“若病后久虚,虚劳失血,泄泻脱元,而见洪盛之脉,尤非所宜。”但凡泄痢、失血、久嗽、痨瘵等症,出现洪脉时,则属脉证不符,正虚邪盛之象,此种脉证的出现往往会使病情发生骤变。即所谓:“大则病进”,“大则为虚”。 (3)正常脉:四季平脉应夏季之正常脉。如《难经·第十五难》中曰:“夏脉微钩曰平”,《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曰:“夏胃微钩曰平”,《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脉经》中曰:“夏心火旺,其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濒湖脉学》中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4)分部主病:《濒湖脉学》中曰:“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脉学阐微》“洪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洪:口苦、心热、心烦、目眩、目赤、口糜、头痛。左关洪:肝热、腹胀、胁满痛、头眩晕、心烦喜怒、失眠、目赤。左尺洪:淋浊、尿赤、尿频、小便赤涩、尿血、腰痛、下肢肿痛等。右寸洪:肺热、胸胀痛、咳嗽、喘逆、气短、痰多、咽痛。右关洪:胃热、脘满胀痛、灼心、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嘈杂。右尺洪:少腹胀满、腰酸痛、便燥、尿血、淋浊。 (5)兼脉主病:洪而有力为实火、洪而无力为虚火,洪大热盛,浮洪表热,虚热,沉洪里热,洪紧胸胀,便难下血,洪滑热痰。治疗法则如李东恒曰:“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直清阳明而行肌热则脉必和缓。”若疮疡肿痛,气血蕴结,热结不散,肉腐化脓,脉来洪大,治宜清热,消肿,排脓为主,切不可攻下。如《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中曰:“肠痈者……,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攻下。”此外,凡虚劳、泄泻、失血、致使脉象洪大者,乃阴症为阳所乘,不能按照热性病处理,治宜滋阴、养血、止血、止泻为主,补脾益气即可如《四诊抉微》引盛啓东曰:……凡久嗽久病之人,及失血下痢者,俱忌洪脉”这是形与证不相符合的反常现象、容易发生骤变。如朱丹溪曰:“大,洪之别名,病内伤者,阴症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治。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以邪胜治之,皆病方长之势也。” 脉解洪脉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阳盛火亢,心脏的收缩压增高,排血量增多,血气沸腾,致使脉管扩大。因此,血液的急流冲击血管壁而致使脉搏跳动呈大起大落如波涛之状。当血液向右心房回流时,心脏的舒张压降低,血液的流动呈一时性减慢,脉管壁的弹力亦相对减弱,而且暂时处于空虚状态,故脉来盛去衰。若久病阴虚,失血、新产后所出现的洪脉,是由于脉气不足,虽脉管粗大,但血流量不足,故脉象洪大空虚而无力。
  十二、微脉
  (一)脉学三字诀 脉象歌微脉象,最难求,按欲绝,举若无。主病歌脉见微,诸虚候,气血微,汗自流;男见微,形消瘦,女子微,崩带漏。分部主病歌左寸微,心气虚,血虚少,心惊悸;左关微,气虚因,四肢冷,恶寒生;左尺微,劳极形,男伤精,女血崩;右寸微,上焦冷,气短促,痰积胸;右关微,腹满痛,不消化,食难进;右尺微,下焦冷,少腹痛,泄痢频。
  (二)各论 脉象轻取时极细而无力,似有若无,欲绝未绝。如《濒湖脉学》中曰:“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又曰:“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四诊抉微》中曰:“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脉经》中曰:“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诊家枢要》中曰:“微,不显也,依稀微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候。” 相类脉 (1)细脉:以细小为特征,如丝线之应指,但无微脉之似有若无,欲绝非绝之象。如《脉理求真》中曰:“细则往来如发,而指下显然,凡弱小微濡,皆属细类,不似微脉之微弱模糊也。” (2)弱脉:沉细而无力,轻取则无,重按乃得。《脉理求真》中曰:“弱则沉细软弱,举之如无,按之乃得,小弱分明。凡微濡细小,皆属弱类。不似微脉按之欲绝。” (3)濡脉:浮而细软,稍按即无。如《脉理求真》中曰:“濡则虚软少力,应指虚细,如絮浮水,轻手乍来,重手乍去,凡虚微细弱,皆属濡类。不似……微脉之微细如丝。” 主证微脉多主亡阳,多见于休克或虚脱的病人;气血虚弱,如虚痨证或崩漏带下等均可以出现微脉。(1)亡阳:多因气血不足,元阳亏损,如休克、虚脱、四肢厥逆、自汗、失精、失血、暴泻等均可以出现微脉。如《景岳全书》中曰:“微脉……乃血气俱虚之候,为畏寒,为恐惧,为怯弱,为少气,为中寒,为胀满,为呕哕,为泄泻,为虚汗,为食不化,为腰腹疼痛,为伤精失血,为眩晕厥逆,此属气血俱虚,而尤为元阳亏损,最是阴寒之候。”《诊宗三昧》中曰:“气口之微,尺中之微,皆属气虚,故所见诸证,在上则为恶寒多汗,少气之患,在下则有失精脱泻少食之虞。”《脉经》中曰:“脉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伤寒论》中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 此外,有下焦虚寒,下利干呕,脉亦见微者。如《伤寒论》中曰:“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倘若阴阳俱虚,四肢厥逆,脉亦见微。如《伤寒论》中曰:“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2)虚痨及妇人崩中漏下证:由于气虚下陷,脾不统血,崩中漏下,日久伤阴,气血,阴阳俱虚,故出现微脉。如《濒湖脉学》中曰:“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3)分部主病:《四诊抉微》引滑伯仁曰:“左寸微,心虚惊怯忧惕,营血不足关微,四肢恶寒拘急,尺微,伤精尿血,女人崩带,右寸微,寒痞,冷痰不化,少气,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腹痛,尺微,泄泻,脐下冷痛。”《濒湖脉学》中日:“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脉学阐微》“微脉分部主病表” 左寸微:心气不足,肺虚气弱。左关微:胁满,肢寒,手足拘急。左尺微:男子伤精,女子崩漏。右寸微:胸寒痞痛,冷痰凝结。右关微:脾虚腹胀,食少神倦,腹痛。右尺微:少腹胀满,脐下冷痛。 (4)兼脉主病:浮微阳虚,沉微阴虚,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微涩亡血,微软自汗,微弦拘急,微数营虚不足,微迟气虚中寒。治疗法则微脉的出现多由于气血两虚、伤精失血所致,故禁用汗、吐、下三法。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中曰:“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伤寒论》中曰:“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又曰:“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又曰:“脉微而微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又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故微脉之治法宜温阳益气。正如《三指禅》中所曰:“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呼吸,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 脉解微脉为气血大虚之候。微脉的形成是由于心力衰竭,或末梢周围循环衰竭,心脏排血量减少,致使脉管细缩,血管壁弹力减弱,即为微脉。如《脉经》中曰:“脉者血气之候,气血既微,则脉亦微矣。”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微脉的,在心肌梗死的初期,风湿性心肌炎,以及在休克状态下,则易出现微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2 00:28 , Processed in 0.74920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