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董氏奇穴;针灸疗法
1-1临床表现 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粘液血便、腹痛 ,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血便的患者。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
1.2.2 结肠镜所见 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 ,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布。②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粘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③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1.2.3 粘膜活检 组织学检查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溃疡 、隐窝脓肿、线体排列紊乱 、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1.2.4 钡剂灌肠检查所见 ①粘膜粗乱和 (或)有细颗粒变化。②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2 治疗方 法
2.1 治疗组 针刺取董氏奇穴 :肝门(支正穴后一寸),肠门 (在支正与养老的中点),四花下穴 (足三里穴下八寸贴胫骨外),腑肠 (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均取双侧;拔罐取肝俞 、脾俞 、胃俞、大肠俞。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肝门、肠门、腑肠 、四花下穴均用毫针直刺,针至 1.0—1.5寸,患者有强烈放射胀痛感后 ,留针 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用闪罐法拔罐 15min。
体 会
董氏奇穴乃台湾董景昌先生绍衍祖学 ,研究发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学 ,董氏奇穴具有施针手法简便 ,穴位针感强 ,不需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的特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病理变化多与肝脾密切相关 ,亦与胃与大肠紧密不可分。董公所创肝门、肠门为治疗慢性肠炎之要穴,配上腑肠、四花下穴共奏疏利、燥脾、固涩、止痛之功效。配合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拔罐同奏祛寒、除湿、行气之功。笔者观察采用董氏奇穴配合拔罐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优于常规取穴法,其机理有待进一步观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