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05|回复: 2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复制链接]

187

主题

147

回帖

71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716
发表于 2014-9-15 11: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之养生
春生,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所以春天人容易困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这是因为肝阴不足。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阴气闭藏,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与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春天由于气血向外走,肝血不足,应注意养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鸡、动物肝脏等。笋性寒、滑利耗气。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易引发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复发。鸡能动风助肝火,肝能补肝,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食肝和鸡易引起肝木偏亢,导致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养阴柔肝;燕麦,益肝和脾,能补虚损、止虚汗、降血脂。还可喝一些菊花桑椹茶,此茶有疏风清热、平肝柔肝、养血益肾润肺作用。
夏长,晚睡早起多运动,夏应心而养长。《黄帝内经》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既然心对应的是夏天,夏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心为主。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上夏季属“火”,因此,气候炎热,阳气旺盛,人体消耗增大。人们往往精神不振,注意力难以集中。年老体弱者更觉得无精打采,懒散贪睡。所以夏季要注意夜晚入睡,早早起床,避开午间的炎热,还可选择用午睡来爱惜自己,使身体得到缓冲。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通畅。可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大汗淋漓而中暑。
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容易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这是因为夏气和心气相通。夏天人容易烦躁发脾气,本来气血都到外面了,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忌怒。中医讲夏天应注意“晚卧早起,无厌于日”,这里的“晚”也不是无限度。以什么为限度呢?就是要跟着太阳走。夏天应该让身体经常出汗才有助于阳气向外生发。现在,很多人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在单位开、家里开、汽车里还开,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利于气血向外走,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夏季宜养心气。这时由于气温高,身体出汗多,心脏病患者本来就心气虚,出汗多则心气更虚。这时喝一点“参脉饮”有助于心气的滋养。“参脉饮”里面就三样药:党参、麦冬、五味子。党参是补气的,麦冬是清肺热的,五味子是收敛心气的,让你的汗别出那么多。夏天喝一点“参麦饮”可以改善胸闷、气短、汗多的症状。老弱者锻炼强度不可过大,且时间应选择在早晨,以微出汗为度。从夏应养心的角度说,最好运用气功调整呼吸,使心神安定,以利消除烦躁感。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杂粮,少食油腻和甜食,忌食动物心脏。因为出汗多,盐分损失也较多,要注意补充盐分。中医认为夏季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年老体弱者应多吃消暑益气、生津、易消化的食物,慎食生冷。因为夏季外热则内寒,外实则内虚,过食生冷就容易闹肚子。当然,老弱者在盛夏饮食也不能过于清淡。出汗多除了水和盐的流失外,还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锌也会随汗排出。所以,老弱者夏季应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如紫菜汤,不仅能消暑热、补身体,对动脉硬化、高血压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莲子粥,有滋阴养神、清热解暑之功效,还能治疗躁热失眠;用茯苓、糯米制成的阳春白雪糕是肠胃虚弱之人最好的补品;绿豆粥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秋收,早睡早起敛神气,秋应肺而养收。《黄帝内经》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既然肺对应的是秋天,秋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肺为主。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季节。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早睡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长时间睡眠后期,脑血管中血流速度越来越慢,容易形成血栓,适当早起可以预防脑血栓之类的疾病。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而不是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秋天,树叶一落的时候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肺气有宣发和速降的作用,它可以使气血顺利地从外面向里面走,所以肺气与秋气相通。秋天要早卧早起。这是因为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晚上阳气归于内,早卧早起符合气血逐渐向里贮藏的状态。秋天要注意保护肺,不宜过于悲伤,过悲伤肺。《黄帝内经》在谈到秋季养生时明确指出要“养阴”。中医所说的“阴”是指人体的津液、血液、阴精等,这些都是营养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但因秋季人的气血开始由外向里收,外边气血相对不足,就容易发生“秋燥”。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皱裂等。秋燥可损伤人体阴液,造成津液不足。因此秋天须注意养阴。可以多吃一些能防躁护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梨等;少食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葱等。因为辛辣太过易损伤人体阴津。对于已患温燥者(表现为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可用大甜梨一个、川贝母粉3克、冰糖9克食疗。方法是,将梨去核,把川贝粉和冰糖放入梨中,再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两次,每次吃半个,连服两天。患凉燥者(表现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恶寒头痛,轻微发热,无汗)可用大甜梨一个,去核,加冰糖9克,并在梨中心插入净麻黄6—11根,将梨扎好,隔水蒸熟,每日服半个梨,连服两天。秋天要避免过度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大汗淋漓,致津气耗散。此外,亦不要过劳。因为秋季的人精气内收,劳累过度也会损伤精气。
冬藏,早睡晚起保阳气,冬应肾而养藏。《黄帝内经》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既然肾脏对应的是冬天,冬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肾为主。冬日北风凛冽,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昆虫蛰藏,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蛰藏的时令。人体阳气自然也潜藏于内,阴精充盛,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机。所以冬季要顺应冬季昼短夜长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待日出而作,以避寒就暖,使人体阴平阳秘。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中的夜晚,应该多休息一些。

133

主题

97

回帖

54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48
发表于 2014-9-15 11: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2-20 14:53 编辑

  冬天,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即所谓阳气内藏。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所以冬天与肾气相通。冬天室内温度不可过热。因为这时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太热气血就容易耗散出去,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专家认为,冬天在供暖状态下,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度左右为宜。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一定要跟着太走,等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因为冬天整个天地都处在闭藏中,过早起来锻炼,机体毛孔就要开放,不利于精气的储藏,又因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负离子太少,难以呼吸到新鲜氧气,故应以太阳出来锻炼为宜。在情志中要避免惊恐。因为惊恐伤肾,不利于肾气内藏。冬天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可以吃一些鳖、龟、藕、木耳、胡麻等食品。冬季天气寒冷,饮食中应有一定量的脂肪摄入,以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有利于抵御寒冷;多安排一些热汤,既可增食欲驱寒冷,又可以润肺。在调味上可以多用些辛辣品,如辣椒、胡椒、葱、蒜等。还应注意摄取黄色和绿色蔬菜,如胡罗卜、油菜、菠菜、绿豆芽等,避免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 缺乏症;切忌粘硬、生冷食物,以免耗伤脾胃之阳。冬季人体精气内潜,进补容易被吸收藏纳,滋养五脏,还可为来年的春天作准备。所以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又由于冬天与肾气相通,故重在补肾。男同志凡肾气弱的,可以用一些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女同志如果是在更年期以前,则重在补血。可以吃一些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把这几样做成膏更好。过了更年期的女同志就可以用点六味地黄丸来补肾。
总之,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各种生理需要,进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在四季养生中,有两个节令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是冬至,一个是夏至。冬至时太阳到了最南边,是最冷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产生时,所以古人讲:“冬至亦阳生”。夏至时太阳到了北回归线,开始向回走,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生长时,所以古人说:“夏至亦阴生”。冬至阴气最盛,阳气刚来;夏至阳气最盛,阴气刚来。这两个时间由于阴阳都处在交替中,所以中老年人就会出现很多不舒服的感觉。在这两个节令的前后几天最好多休息,因为这时阳气或阴气刚刚出生,还很弱小,如果把它耗散了,生都没有,那长、化、收、藏也就谈不到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令,人的气血一半在外,一半在里,这时是最应该出去活动的时候,因为活动有助于气血走动。老百姓常讲春捂秋冻,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冬天气血都在里面,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到了春天,气血从里向外走,毛孔从闭合向开放转变,这时多穿点衣服有助于毛孔绽开;而秋天,气血开始从外向里走,毛孔从张开向闭合转变,穿得多了不利于毛孔的闭合,所以秋天要少穿点。现在许多年轻人不信这个,大冬天前面露着胸,后边露着腰,觉得那样美,其实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一日四时之养生
一天也有一个小四季:早上是春,中午是夏,太阳落山是秋,半夜是冬。在一天中首先要睡好“子午觉”。什么叫子午觉?就是中午11点到1点,半夜11点到1点。一个午时,一个子时。这两个时间相当于一年当中的冬至和夏至。晚上11点到1点的时候,阳气刚刚来临,如果这时能很好地休息,那么高血脂、糖尿病发生的机会就少。所以劝大家晚上10点开始准备睡觉,11点之前最好睡着。明代的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说:“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古人认为,11点以后同房,会损伤体内刚刚生长的阳气,对身体有很大损害。五脏中,午时和子时跟胆和心有关,这时休息也有利于保护胆和心。1点到3点是肝功能最活跃的时候,深度睡眠可以养肝,有利于肝功能的调节。3点到5点是肺气最旺盛的时候,肺主一身之气,如果人们早一点起来活动活动,会觉得一天很精神。早上5点到7点是大肠经最好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应解大便。7点到9点是胃经旺盛的时候,适宜于进餐。9点到11点是脾最旺盛的时候,分泌一些酶推动胃对食物进行消化。
从中医的角度看,最适合怀孕的季节是春天和秋天,春发和秋收是人的气血相对旺盛的时候,这时怀孕对大人的身体损失小,将来所生孩子也比较健壮。相反,冬天人的气血都到里面来了,以肾气为主,要重藏精;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气血弱,如果这两个季节夫妻房事过多,对身体损害就比较大。中国古代养生讲究夏避三伏、冬避三久。当然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可以的,只不过要注意节制而已。
      在一日养生中还应注意适度睡眠、适度运动。中医讲“过静伤阴,过动损阳”。研究发现,每天睡10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比只睡7小时的人要高一倍,因中风死的比例要高3.5倍。这是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缓慢,从而增加了心脏和脑血管形成血栓的可能性。经过一夜的休息,肌肉和关节会变得松弛,如果按时起床立即活动可以让肌张力增加,促使骨骼、肌肉组织处于修复状态。而睡眠时间过长,肌肉组织会因为错过活动良机而变得松弛,久而久之,身体就会感觉软弱无力。睡眠时间过长还会破坏心脏休息和运动的规律,使心脏搏动变弱,稍一活动便心跳不已、心慌乏力、疲惫不堪,只好又躺下,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身体虚弱。此外,居室中早晨空气最为污浊,含有大量细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尘埃,对呼吸道抗病能力有影响。因此,那些长时间睡眠的人经常会出现感冒、咳嗽、嗓子疼等症状。因此,人在一天中的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7—8小时也就足够了,其中午休不应超过一个半小时。过度运动也不好,运动量过大则大汗淋漓,会损伤阳气。中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天锻炼1—3小时,一般应掌握到以微出汗为好。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观念渗透到了中医学的方方面面。《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就是说,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人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很多人都知道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就是第一个整体观念,也可以称为大整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人合一是中医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根本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自然”的代表。风土人情、昼夜、四季、气候,这里都包含着天的概念。比如,地域不同,南北方的气候不一样,广东地区湿热、多雨,北京地区干燥、多风,成都、重庆湿气则比较大,不同地域的气候各不相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要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衣食住行自然都有相应的注意事项。比如,生活在炎热地方的人要少吃热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养阴生津的食品,像百合、乌梅、枸杞子等;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要少吃凉性的食物和药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像猪肉、牛羊肉、鸡肉等。这也正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的意思。
  天人合一的“合”就是合于道,合于自然规律。很多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不符合自然规律。以前我们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这句话,现在引起了大家的反思,一些哲学家、科学家也逐渐不赞同了——我们要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去战胜它、改变它。《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意思是说,阴阳四时是万物的根本,是决定一个人生与死的根本。这里的阴阳四时就是指大的自然界。“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不要和自然界逆着来,要顺应自然,要和它合拍一致,这个叫“得道”。是顺从自然界的规律办事还是非要逆着来,这就是“从”和“逆”的关系。中医明确地说“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顺从自然规律生存,人尽天年,人体功能就能正常,逆着来就会出乱子,社会发生动荡,人际关系不和谐,身体就会出现状况,人就容易得病。说得夸张点,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为什么东北烧火炕?因为东北是严寒地带,这是顺应自然的做法,是人们在几千年的生活规律中总结出来的。再比如饮食药膳的差异: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的差异,人们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膳亦应有差别。东南部地区潮湿炎热,病多湿热,宜选清化之品;西北部地区地高气寒,时多燥寒,宜用辛润之物。同样采用温里补阳药膳,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带,其药量就应该轻一些。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15 1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医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和理解天人合一的意义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天之常要顺应。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借助天地自然给人类的一切有利身心健康的条件维护自身的健康。
  其二,天之变要躲避,要防护自身免受其伤害。在自然界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开自然界中一切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或者把危险降至最低。“动作以驱寒,阴居以避暑”,比如强烈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很厉害的,要学会躲避。会保养的女人到老皮肤还很好,秘诀之一就是会躲避。再比如中医说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天气炎热的时候开窗户睡觉要小心,特别是不能在只开一点缝的地方或者在有“过堂风”的地方、空调直接吹的地方睡觉。
  其三,有问题要想到“天”,想到周围的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一切因素。身体不舒服了或有病症,患者自己、亲属、医生、养生调理人员首先都应该想到患者周围的因素,比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职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衣食住行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不可忽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05:44 , Processed in 0.19620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