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洪涛: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之一
古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地为母,天为父,人得地气而五脏六腑成形,得天气而神聪目明,在四季节气更替中平衡五行,天地合一,五行悉备,始得为人,然后方为万物主宰。若失地气,则气血失源,脏腑易病,体弱无力;失天气则脑髓不充,神明失养,甚则失神。因此,学医需明二十四节气更替、阴阳变换之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为四时阳气变化大概,尚需细分。一年有十二月,对应十二支、十二消息卦,其中天地时空阴阳变化有其规律。再者,一月有月生、月半、月满、月缺、月晦,一日有日出、日隆、日没、夜晚。圣人察天则地,建立中医体系。吾辈养生,亦必宗此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重病危病正气本已不足,遇节每有不测,盖因正虚不耐折腾,猝然而失去生机。 另外,当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六气分主于24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明了此理,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长保健康。 再者,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