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咳嗽;针灸疗法;董氏奇穴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医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该病症虽属常见,但仅凭中西药物而治愈却并非易事,笔者于2006~2008年运用董氏奇穴治疗本病100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2~83岁;病程最短6d,最长8年;其中经西医确诊为普通感冒咳嗽17例,感冒后咳嗽(感染后咳嗽)20例,急性支气管炎1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4例,支气管哮喘8例,肺炎1例,肺癌1例,咳嗽变异型哮喘(CVA)9例,胃一食管反流性咳嗽2例,慢性支气管炎14例,支气管扩张2例,变应性咳嗽(AC)1例,心理性咳嗽1例。1.2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1.3证候分类 共分8个证型,其中风寒袭肺型34例,风热犯肺型19例,燥邪伤肺型3例,痰热壅肺型6例,肝火犯肺型8例,痰湿蕴肺型20例,肺阴万虚型5例,肺气万虚型5例。1.4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为水通(在嘴角之下四分)、水金(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配穴为鱼际、太渊、尺泽,一般双侧取穴。操作:先用30号1寸毫针由内向外分别斜刺入水通、水金1~5分,或用30号1.5寸毫针由水金向水通方向行皮下透刺约1.5寸。然后根据就诊时间加针配穴,上午刺鱼际,中午刺太渊,下午刺尺泽。主要以捻转手法行气,得气后留针30~45min,每15分钟可施以行气法1次。每日1次,每周连续针5次,15次为1个疗程。2疗效观察2.1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2.2治疗结果 治愈40例,占40%;好转55例,占55%;未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在治愈者中:风寒袭肺型17例,风热犯肺型12例,痰湿蕴肺型6例,肺气亏虚型2例,痰热壅肺型2例,肝火犯肺型1例。在好转者中:风寒袭肺型17例,风热犯肺型7例,痰湿蕴肺型14例,肺气亏虚型2例,痰热壅肺型3例,肝火犯肺型6例,肺阴万虚型4例,燥邪伤肺型2例。在未愈者中:肺气万虚型1例,燥邪伤肺型1例,肺阴万虚型1例,肝火犯肺型1例,痰热壅肺型1例。3典型病例 患者,女,24岁,系新加坡籍华人,2006年3月5日上午9时初诊。病史:咳嗽有痰,痰白而稀,夜间咳嗽尤甚,影响睡眠,微恶寒,发热(体温37.5 ℃)鼻塞,流清涕1周;白己口服过枇杷止咳露而未见效,由于已经妊娠3个月,故而不愿服药,经人介绍前来门诊求取针灸治疗。检查:咽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查血常规正常,诊断为感冒咳嗽(风寒袭肺型)。患者取仰卧位,先水金透水通,后针鱼际,在行针的过程中,患者自觉腹中的胎儿也同时蠕动了几次,随即留针30min,在此期间,患者咳嗽已经明显缓解,只轻微咳嗽了2~3声。翌日复诊,患者自诉咳嗽显著减轻,入寐已基本无大碍。效不更方,守方继治3次,患者电话来诉咳嗽已愈。同年7月2日下午3时,该患者又来就诊,主诉:咳嗽3d,痰稠而不易咳出,痰色青黄相间,伴有鼻塞、口干、咽痛,无明显恶寒发热。查: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拟诊为风热犯肺型咳嗽。予水金透水通,加针尺泽、鱼际,留针45min,连续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3个月后,该患者顺产一男儿,1年后随访,母了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