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0|回复: 0

腧穴与反应点

[复制链接]

925

主题

95

回帖

3106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106
发表于 2014-9-17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腧穴与反应点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是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在针灸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腧穴的本质有助于了解针灸治病的原理,阐发针灸的精髓,丰富针灸理论。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的部位,称为阿是穴,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医家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并与之起名而成为腧穴。《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以痛为输”、“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等,这充分说明腧穴起源于反应点。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是临床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一定全是腧穴。反应点的范围更广,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电敏点、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可见反应点在体表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发展及本质来看,反应点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唐•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现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先生认为: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统,经穴是在经络上的反应点。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直至反应消失,疾病也就痊愈了。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我们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肤最确实的几个点,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凡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都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所以,针灸医生在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在腧穴周围,或在某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无定处,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个体差异而变化,以致难以文字记载,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阿是穴在针灸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不仅因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传,并使“气至病所”,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上运用不同类型的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文献报道:
一、 压痛点
压痛点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马坤印1运用阿是穴针灸治疗头痛115例,有效率为100%,而且压痛点在临床上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治疗部位,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门早期诊断疾病。黄维2在580例冠心病患者的胸部寻找压痛点,以压之隐痛或者酸痛为阳性,结果阳性率为78.97%,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项依据。
二、 热敏点
陈日新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在疾病状态下,人体体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新的疾病反应点,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的反应形式,而且,在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将之称之为“热敏点”。陈教授在利用热敏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50例,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样本,随机分配到“热敏点”灸治疗组和针+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和疗程的差异。结果:“热敏点”灸治疗组与针+罐+TDP对照组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3.18±1.59d,对照组为7.00±2.47d,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热敏点”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很好疗效,远优于目前治疗MPS公认的较佳疗法----针+罐+TDP的综合疗法,并且疗程明显缩短。
三、 皮肤改变点
曹氏3报道,在患者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附近“党参花样”皮损改变,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用2%的奴夫卡因0.2ml注射在花斑中央成一小皮丘,再次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皮肤,在挑断浅表下纤维丝,每次挑3-4个化斑,其中一个要早椎体上,五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2个月,治疗一到两个疗程。共治疗颈椎病560例,治愈504例,显效38例,好转18例。
小结
腧穴又称气穴,既可以输注正气,也可以客注邪气,气之在穴是动态的,可以随脉行上下流动,也可以内外出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反应点在体表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出现的部位随着机体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针灸临床选择反应点也应该针对疾病寻找最佳施术部位,而不能死搬硬套教科书的腧穴定位。
魏稼先生在临床上用阿是穴颇多,在治疗各种痛证及内脏诸证,常先检查确定其敏感点,然后实施针灸,效果极佳。他认为针灸临床治病应根据敏感点的游移和衰变现象,不断调整处方配穴。例如面瘫初起,多于翳风、风池、牵正等处出现压痛过敏,可取其处加外关、合谷、风府等针刺,数次后,往往上述敏感点压痛衰减甚至消失,或转移到太阳、下关、角孙等处,此时可以配合头维、地仓、攒竹等穴治疗,可以加快治愈速度,缩短疗程。因此我们在针刺时应该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采用恰当的穴位。
反应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一般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疾患为主,只要定位准确,找到恰当的反应点,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但反应点的治疗作用远不止于此,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与之有关的病症。从临床实践来看, 当内脏病变时, 往往可在机体体表出现压痛点、热敏点等反应点,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以改善和治疗相关的内脏病变。例如痢疾或肠炎患者, 其内踝上8寸左右, 胫骨内侧而后缘处往往表现出压痛, 刺激这个压痛点(反应点) , 可以明显改善和治疗这些病变。
所以我们在临床实施针灸治疗时,应该注意反应点的探察,而不应该拘泥于传统腧穴的定位。此外,反应点在临床上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它穴位合用, 可起到疗效互补的作用, 这在古今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如《肘后歌》云:“打扑伤损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 甄权留下意无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07:39 , Processed in 0.31612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