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8|回复: 1

针刺夹脊穴结合浮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时效的观察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9-18 16: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10:55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合浮针与单纯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的协同效应。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夹脊穴合浮针组、浮针组,每组30例。夹脊穴合浮针组先对相应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6h,然后再行针刺相应的夹脊穴等,留针30min。浮针组单用浮针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治疗5天间隔2天,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平均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平均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平均疼痛评分。结果: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0±3.70)min vs(5.93±5.09)min,P>0.05]。夹脊穴合浮针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浮针组[(13.00±6.90)h  vs(6.27±3.98)h,P<0.01]。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夹脊穴合浮针组3项评分均低于浮针组(均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以延长浮针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浮针的镇痛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疗法;穴夹脊;浮针;镇痛效应;随机对照试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也是脊柱疾病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仍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针刺疗法是保守疗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其中,浮针是一种新兴的疗法,镇痛效果立竿见影,但有时维持时间不够长。为了发挥浮针疗法的镇痛优势而克服其不足之处,笔者运用浮针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该病30例,观察其镇痛时效情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观察病例来源于2009年7月以来针灸科门诊及骨科住院患者。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两组,夹脊穴合浮针组、浮针组,每组30例。夹脊穴合浮针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49.43±16.09)岁;病程最短9天,最长2年6个月,平均(10.68±7.74)月。浮 针组 中 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80岁,平均(51.30±14.0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年9个月,平均(9.97±7.89)月。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②常发生于青壮年;
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背伸力减弱;
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⑦全部病例均经腰椎间盘CT轴位扫描或MRI确诊。
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
②不限年龄、性别;
③同意并愿意坚持本法治疗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严重可能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
②大块髓核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马尾神经受压者及有其他手术指征者;
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④不能准确描述病情的老年患者或精神病患者;
⑤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①未按试验方案规定治疗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
②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应中止治疗并记录原因;
③患者在本研究任何阶段自愿退出。
2 治疗方法
2.1 夹脊穴合浮针组
先予浮针操作,再进行毫针针刺。
(1)浮针治疗
取穴:首先明确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根据浮针理论,P1点在突出部位相应的棘突旁凹陷中,P2点在患侧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处,P3点在患侧小腿腓肠肌中央的上下或外侧。共有5个进针点:第1进针点位于腰部P1点外侧;第2进针点位于腰部P1点上方;第3进针点位于臀部外侧P2点外侧;第4进针点位于大腿外侧中央段,由下向上进针;第5进针点位于小腿上P3点下方。进针点均距P点3~5cm,方向朝向P点。浮针治疗每次均检查痛点位置后再行治疗。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枕头置于胸下,小腿处垫一小枕头。取一次性使用浮针针具3个备用。医生手指及进针部位用安尔碘消毒。取出浮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进针点皮肤,针体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快速透皮,将针刺入皮下,略达肌层。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将针体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针尖略上翘,使针身与肌层平行。运针前,将针尖退回软管中并锁定,然后用右手拇、示、中指握住针座,做扇形摆动,即扫散。同时,以左手拿揉病变局部组织,促进针效。在运针过程中,患者没有酸麻痛胀感。运针时间2~3min,每10min运针扫散1次,共留针30min。同时,可令患者活动患部。尽量在疼痛全部消失后,再拔出钢质针芯,将软套管留于皮下,用输液贴固定针座,留置6h。浮针软套管埋置后,再行毫针治疗。
(2)毫针治疗
取穴:突出部位相对应的双侧夹脊穴、患侧环跳,病变在L4/L5者配患侧阳陵泉,在L5/S1者配患侧委中。
操作:嘱患者俯卧位,用0.30mm×40~75mm毫针针刺,方向为直刺,针刺夹脊穴时,针尖应略向中线方向。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以患者感觉针感向下传导为度,其余各穴局部有酸胀或有向下传导的触电感,留针30min。
2.2 浮针组
治疗同夹脊穴合浮针组中的浮针操作。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5天间隔休息2天,10次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的镇痛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镇痛维持时间。
(2)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式McGill疼痛询问量表综合评定疼痛程度。量表共分3部分:a.疼痛分级指数(PRI)含有11个感觉性词与4个情绪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4级,分别计0、1、2、3分,可计算出PRI感觉分、情绪分和总分;b.目测类比定级法(VAS)为一条10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0分)和剧痛(100分),患者在其中标出疼痛程度;c.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计0、1、2、3、4、5分。
分别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PRI总分、VAS及PPI评分比较。
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及首次治疗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结果可见,两组间平均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首次治疗平均镇痛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夹脊穴合浮针组首次治疗镇痛 维 持 时 间 长 于 浮针组。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结果可见,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首次治疗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PRI、VAS、P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减少,并且夹脊穴合浮针组经2个疗程的治疗,评分呈继续下降趋势。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较,t浮首PRI=23.868,t浮首VAS=32.574,t浮首PPI=24.205,t夹浮首PRI=25.434,t夹浮首VAS=32.002,t夹浮首PPI=18.205;与同组首次治疗后比较,t浮2疗程后PRI=-1.098,t浮2疗程后VAS=0.953,t浮2疗程后PPI=1.361,t夹浮2疗程后PRI=8.919,t夹浮2疗程后VAS=16.076,t夹浮2疗程后PPI=8.449,均P<0.01。
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首次治疗后组间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3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 义 (tPRI=7.877,tVAS=7.711,tPPI=5.341,均P<0.01)。
结果说明夹脊穴合浮针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浮针组,表明夹脊穴合浮针组的镇痛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优于单纯浮针治疗。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9-18 16: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10:57 编辑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于腰椎管前缘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及腰脊神经所支配的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而出现双下肢及鞍区麻痹、二便障碍等症状的疾病。据报道,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约2%,需要手术者约占有症状者中的10%~20%。并且,由于手术的创伤性和术后可能的并发症等原因,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中,非手术治疗还是占据了首要地位。有文献报道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0%~85%。目前,常用的保守治疗法有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卧床休息、牵引、针灸、手法、各种注射疗法、药物疗法、物理治疗、运动疗法,针灸疗法中又分为常规体针针刺、浮针疗法、腹针疗法、眼针疗法、踝三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灸法等,临床多根据病情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联合使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中疼痛排第一位,包括腰背部疼痛和下肢放射痛,因此寻找一种能迅速缓解疼痛且简捷方便、安全无不良反应、疗效稳定的镇痛方法,是众多医者在临床上努力探索的课题。本课题选择将针刺夹脊穴与浮针相结合,以取长补短,联合增效。
      浮针疗法是近十几年新兴的一种针刺技术,是在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即刻的镇痛效应令人瞩目。该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具有特点:浮针是复式结构,由针芯、软套管和保护套管组成,类似于静脉留置针。浮针从毫针发展而来,但由于针具的不同特点,通过临床实践表明,较之毫针针具,它具有更好的即刻镇痛疗效。第二,术式有特点:浮针法针刺浮浅,仅达皮下或肌肉表层,无伤及重要脏器之虞。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且不要求酸麻重胀等得气感,提高了病人治疗的顺应性。运针用扫散手法更具特色,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做扇形运动数次或数十次,直至疼痛减轻或消失结束。摆动的角度为20°~30°,同时用另一只手拿揉病痛的部位,这种操作方法是取得镇痛效果的关键,特别对慢性顽固性疼痛尤其重要。另外,浮针法最后一步是较长时间的留置软套管,可留几小时到几天不等,达到维持镇痛效果的目的。李昌生单 用 浮 针 治 疗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有 效 率 达100.0%,痊愈率达到58.7%。
针刺夹脊穴能通过调节督脉和膀胱经发挥作用,使腰部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通则不痛。《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从两经的循行上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脊。王玉明等在研究中提出由于夹脊穴正好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所在部位较为特殊,所以具有交通联系二脉、调节两经经气、充当枢纽的作用,故夹脊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止痛作用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方面各有特点。浮针疗法优越的即刻镇痛效应令人满意,但临床中发现,止痛的维持时间尚不够理想,痛止而又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传统毫针疗法亦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且对机体有整体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将两者结合,以期既充分发挥浮针疗法的镇痛优势,又通过毫针疗法的整体调节作用,克服浮针止痛时效较短的不足,而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目的,为本病的治疗寻求更完善、更稳定的针刺综合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镇痛起效速度接近,但镇痛的维持时间差异明显,针刺夹脊穴结合浮针的维持时间较单用浮针长,说明针刺夹脊穴可以延长浮针的止痛时间。从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来看,两组之间比较,首次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案的即刻效果基本一致,浮针结合毫针针刺夹脊穴后未呈现出协同增效的结果。但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夹脊穴合浮针组的各项分值明显低于浮针组,表明浮针结合毫针针刺夹脊穴的镇痛效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呈现出协同增效的作用,优于单纯浮针治疗。
     以上结果说明,浮针与针刺夹脊穴相结合后确实提高了镇痛效果,延长了镇痛时间。因此,本方案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针刺综合方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6-17 12:20 , Processed in 0.3347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