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10:21 编辑
{摘要}目的 观察浮针疗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接受浮针治疗(n = 20)或常规针灸(n = 24)。结果浮针组治疗有效率为95.0%,传统针炙组为85.7%(P > 0.05),但浮针组痊愈率+显效率浮针组为90%(n = 18),针灸组为57.1%(n = 16)(P < 0.05)。结论 与常规针灸相比,浮针疗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较好的短期疗效。 [关键词]浮针;传统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医学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被称为“痹证”、“腰痛”、“腰腿痛”,多因长期劳损、风寒湿邪瘀阻经络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在治疗上多采取益气活血、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法。近年来,浮针疗法作为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针灸治疗方案在全国推广使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报道近年来我院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并将其与传统针灸疗法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1.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6月以来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32例(L4/L5椎间盘突出18例,L5/S1突出14例),2个及2个以上突出者25例。诊断标准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常规针灸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病情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1.1.2排除标准 主要排除标准包括:①腰椎外科手术史;②严重腰椎创伤史;③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④合并肝肾及心血管疾病、传染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治疗期间使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或进行推拿等其他治疗者;⑥因各种情况自动放弃或不能配合治疗、观察及检查者。 1.2治疗方法 1.2.1浮针治疗 确定肌筋膜激痛点(myofacscial trigger point,MTrP),即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所含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并用龙胆紫标记。确定椎间盘突出的病变痛点,选择痛点旁6~10 cm处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针体与皮肤呈15°~30°左右,一般进入 5 mm 略达肌层即可,进针后沿皮下向前推进,从外侧向棘间方向平刺 ,然后行扫散手法 2~3 min。再治疗痛点:从痛点的外侧、上方或下方针刺,针尖对准痛点,行扫散手法 2~3 min。运针完毕,抽出针芯,用创可贴贴敷于针口处,再用胶布将针座贴敷于皮肤留针48h,隔天治疗1次,5次(10 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 1.2.2常规针刺治疗 针刺常规穴位。取穴包括环跳、大肠俞、气海俞、肾俞、阳陵泉、委中、秩边、夹脊穴。令患者取俯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用 2.5 寸 28 号毫针快速进针,避开毛孔 、血管,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分 3 步进行,首先进针后停留 3~5 min 以候气,候气后3~5 min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再隔5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留针30 min后起针。每日1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评估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嘱患者卧硬板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1.2.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学会1984年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疗程结束后,各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评分积分增加≥90%。显效:疗程结束后,各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评分积分增加≥70%。有效:疗程结束后,各主要症状均有好转,评分积分增加≥30%。无效:疗程结束后,活动无改善,各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评分积分增加不足30%。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综合评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配对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入组 9例患者据排除标准被排除。 共 48 例患者进入最终分析,其中浮针组 20 例,男 12 例,女 8 例;年龄 21~59 岁;病程20d至3年。 常规针灸组 28 例,男 16 例,女 12 例;年龄 20~56岁;病程 30 d~3 年。 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病况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2.2疗效比较 两组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短期疗效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