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7-12 14:53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用筋经疗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针灸疗法。主要观察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4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 05)。结论:运用经筋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关键词:周围性面瘫 经筋疗法 针刺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口眼向健侧歪斜,多在春秋季节发病。自2005年6月一2007年6月,笔者运用经筋疗法对50例面瘫患者进行手法、针灸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00例,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4- 70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个月,平均发病时间5天;急性发作期42例,慢性缓解期58例。以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 > 0. 05),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拟定 1)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1-5天内达到高峰。 (2)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侧表情肌瘫痪,即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闭目不严,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鼓腮动作不能完成。( 3)排除外伤、耳科及桥小脑角部位病变等所致的周围面神经损伤。2台疗方法2. 1治疗组 以“经筋理论”指导临床,分2个步骤进行。2. 1. 1经筋手法 (1)循筋查灶:以“以痛为腧”为查灶原则,循患者手足阳明经筋走向查找,局部重点查找额肌、眼轮匝肌、颧大小肌、口轮匝肌及颞肌的起始点和肌肉的交叉点,可触及条索状或磨砂样的病灶点、疼痛点,远端病灶点可于腕、肘外、足背、膝关节处查找。(2)手法消灶:术者先用拇指结合肘部循手足阳明经筋走向以滚、揉、按压法充分松解经筋系统,丙重点对上述所查及的病灶点施点、弹、拨、揉法,力度由轻至重,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力求病灶点软化、松解,局部压痛减轻,施术约20rnin 。2. 1. 2经筋针刺 局部常规消毒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按压固定所查及的病灶点,右手持28号1. 5- 3寸毫针,以快速进针法刺入病灶点,待针下有阻力感,即可运针,采用一孔多针,一灶多刺的针刺方法,可深刺入骨膜,以肌肉有跳动感为佳,待局部有酸麻胀痛感或向周围放射后,留针15rnin 。2. 2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灸疗法,选患侧阳白、鱼腰、太阳、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太冲,以上穴位任选两组,局部常规消毒后,以28号1- 3寸针灸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后加电针,选连续波,留针20--30rnin 。以上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隔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停服用相关药物。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即面肌功能恢复正常,口眼歪斜症状消失,眼睑闭合良好。显效:面肌功能基本恢复,口眼歪斜基本消失,但患侧尚有轻度麻木感觉或说笑时略有口歪。好转:面肌功能部分恢复,口眼歪斜症状减轻,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3. 2治疗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 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